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是北宋中期一代文坛宗师领袖,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是最早从事豪放词的创作并为豪放派奠定基础的大词人。他的词具有教育的文学艺术成就。抒真情,感天地,泣鬼神,意境深邃,语言精妙,妙在成为千古佳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作者任密州知府的时候,本文从气韵美进行分析。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苏轼 《学苑教育》2019,(3):97-9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相似文献   

5.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功能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气突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研究与词的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和语气突出形式,并研究这些突出形式的文体效应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及物性系统用于不同类型语篇、文体分析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角度出发,试图对苏轼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及物系统分析,体会词人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功能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气突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研究与词的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和语气突出形式,并研究这些突出形式的文体效应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古词内蕴丰满,引人遐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似一朵仙葩,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学生解读古词如同在与词人进行一场隔空对话,互诉衷肠。然而,要实现这一场情感触碰并不容易,一方面要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本世界中,充分了解文本意象;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学鉴赏方法,给学生自主探究古词蕴味的机会,抓住文字背后的词人心声,体会写意文字的魅力。一、感"天"——解读困惑古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入门的快捷方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篇。其中,手足之亲情切切,词境旷达意悠悠。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该词作一次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1,(13):26-26
【闲言碎语】很多人只知道苏东坡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兄长.苏东坡非常关心弟弟子由.但从物质上.他反过来常常受到子由的照顾。他们的很多优秀诗文.都是在一唱一和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余俊 《现代语文》2005,(12):25-25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相似文献   

14.
吕刚 《语文知识》2014,(11):74-75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黯然神伤,终日沉溺于痛苦的沼泽中无法自拔;有的为了寻求解脱,采取种种方式让灵魂和肉体分离;有的看破红尘,与青灯古佛相伴。失意之时,人是痛苦的。但人生毕竟是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当失意来临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对待呢?不妨学学苏轼。  相似文献   

15.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 ? 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解为“明月今夜即有 ,何以要问 ?开端便是奇逸之笔 ,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这显然是把“有”当作“存在”来解释的 ,认为“有”和“无”相对。其实 ,这种粗线条的注释也不能令读者满意。我认为 ,把“有”理解为“升起”较好 ,联系作者的处境和词的小序来看 ,当时作者是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 ,中秋之夜思念之情更浓。诸种愁绪困扰 ,酒入愁肠愁更愁。作者饮酒不多 ,却有了醉意。猛抬头 ,发现玉兔高悬 ,便端着酒杯 ,醉眼朦胧地问青天 :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月亮升起了多长时间呢…  相似文献   

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从题序来看,这首词是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作者此时正任密州知州,实际上,是处于为避开政治旋涡而外调的冷遇地位。这首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意象所在,并且处处关联人事,表现出与自…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词篇。对于这首不同寻常的词作 ,人们似乎早有定论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的。教学参考书上如是说 ,我以前在读书时老师也这样对我们说 :词的上片是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是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对此说法 ,我总觉得有点似懂未懂的味道 ,对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 ,则更为模糊。而今作为老师的我 ,若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 ,学生是否也会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呢 ?为此 ,本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愿与方家商榷。词的小序部分写道“丙辰中秋…  相似文献   

1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下第五单元二十五课的内容。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歇头>是苏轼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词的上阙以月为引,集中写词人内心的寂寞;下阙则写词人如何摆脱寂寞,在现实的人间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将儒家精神和佛道思想打通,既不执著于人生,又不离弃人生,而是在平凡多难的人生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是词人能够走出寂寞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