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课本注释《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为:“气冲冲地答应接见他。揖,原意是拱手,这里表示接见的样子。”但读了这条注释仍有不少疑点。“揖,原意是拱手”这是不错的,不过说得不够具体。《辞海》释“揖”说:“拱手为礼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拱其手使前曰揖……《礼经》有揖有厌。推手曰揖,引手曰  相似文献   

2.
高语第三册《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引用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本把这则古语注释为:“原意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笔者认为,这则注解是错误的。(一)就现存典籍看,最早引用这则古语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人伐陈,晋责之,郑子产力陈其“理”,以至“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这样,“冬十月,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棹"?     
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5页注释瑏瑥说:棹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第95页注释⑦说:棹“原意是船桨。”棹究竟“似桨”还是“是桨”?同一本书的注释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查一查常见的工具书,发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桨,如:1.《现代汉语词典》释“棹”为“桨”;2.《新华词典》说棹是“划船的长桨”;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棹是“船桨”;4.《应用汉语词典》释义同上;5.《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说棹是“广州等地方言,船桨。”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棹是“船桨”;7.《汉语大字典》释义同上;8.《古汉…  相似文献   

4.
训诂摭谈     
汉语从古代发展现现代,语音、词汇和语法都发生了变化,这就给阅读古书带来了困难.曾国藩说:“读书以训诂为本.”一些比较重要的古代典籍,历代注家都作过注释,这些“故训”一般是可靠的;现在刊行的文言读物,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6.
减负,让教育回归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们都在关注、都在治理。说它是个新话题,是因为今天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已经从过去解决“有学上”问题转到今天解决“上好学”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学作品离现代久远,其创作多追求言少意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孟子提倡“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历代多数学者把它视为文化典籍的历史解释方法,为广泛接受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科学的鉴赏方法。《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山水诗中获得巨大声誉的一首,教学该诗,以“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理论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一、“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的内涵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内涵。“知人论世”的“世”是时代、历史、社会、环境。文化典籍的…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不同时期的注释者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浙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了“反训”说自身存在的问题 ,进而通过对郭璞所针对的训释材料及郭璞在注释中阐明的观点的分析 ,指出“反训”是对郭璞原意的误会和曲解。“反训”说所面对的是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辩证思维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历史久远,各种记录社会状况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典籍越来越和产生它的时代隔阂,造成了研究上的困难。所以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对前代书籍的注释。人们历来把这种注释的工作叫“训诂”。最早,这种“训诂”的工作是由经学家做的,他们对于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甲骨文、金文中对“见”字的书写以及《广韵》反切的注音。确定其本义为。看见”,“显现”为引申义,另外结合古书中的成语对“见”字进行了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12.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描述视觉信息接受的词非常生动。其中"观"这个词的本义,最能呈现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并一贯的接受信息时的精神状态与操作特色。我们在古代典籍中发掘"观"的本义所呈现出的各种看的表现,可以观觑到古代受众在接收视觉信息时的几种样态,进而悟出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6.
事实性概念基于科学精神,意义概念基于人文精神。事实性不涉及甚至禁止意义;意义本质上与事实性无关;对意义的考察只有从超验的角度出发才是可能的,意义的基本论域是信仰中的生活而不是虚无化的生活;从科学精神出发统一两种精神是不可能的,二者的和解也不能通过信仰达到,而只能在上帝那里。  相似文献   

17.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8.
"淫"在先秦的一个常用义是"过分"、"过量"的意思.孔子说"郑声淫"是说郑国音乐在演奏的各个方面与古代先王"和适"的古乐相比,都显得过分、不正派.把"淫"释为淫荡、淫邪的情淫、色淫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9.
“忘”在中国古代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由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标示着“忘”的美学价值生成.本文从老庄哲学中有关“忘”论述的个案入手,试从“坐忘”的体道方式、“澄怀”的审美观照和“无我”的审美至境三个阶段勾勒出“忘”的美学价值生成过程,并在论述过程中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化人生构建二个方面谈其重要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