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筱青 《军事记者》2012,(8):67-67
前几天。《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并不起眼的小论文,其中关于“要理解好上级的意图”一说.引起了地方网站的狂热爆炒.自然是批评者多.支持者少。有的说这是“讨好上级的投机”.“是哈巴狗的献媚”等等。自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批评,自不必在意,各有各的理解嘛。  相似文献   

2.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0):30-31
2、思想交锋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漫长的国家,反对封建的思想意识及其流毒影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杂文作为一种轻武器,在反封建斗争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杂文专栏,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讨伐封建主义的。其它刊物也是如此。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陈独秀的《偶象破坏性》、刘半农的《随感录辟“灵学丛志”》、钱玄同的《随感录·灵学丛志读后》等,都是当时反对封建主义种种恶习的提神醒脑之作。杂文的这种反封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当代…  相似文献   

3.
筱青 《军事记者》2012,(11):63-63
记得在南方某地一名人故居里,看到一幅清初八大山人的画作。画面上总体是枯塘败荷.看上去几株枯萎的荷花、几片耷拉破碎的叶子,在几乎干涸的湖底苟延残喘.完全是一幅绝望无力的惨景。然而就是这样一幅画,却被称作是“杰作”,一些所谓的行家竭尽吹捧之能事。我对美术当然是外行之外行.不懂其中之审美的诀窍。但我起码知道一点基本的常识:美术美术,画作首先要“美”。如果一幅美术作品让人看上去没有美的感觉,而是凄凉、伤感、败兴,甚至丑恶的印象,这能叫美术吗?  相似文献   

4.
唐初才子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大出风头。“李广难封”,成为传世名言。也为后人留下不尽思索。  相似文献   

5.
筱青 《军事记者》2013,(6):67-6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据说今年清明节期间,莫言老家祖坟上冒了青烟,旧居发热成了旅游景点,上千人拥到莫言老家参观、"朝圣"。这些人一是怀着对莫言的崇拜,想看看这位"文曲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二是也有人另有企图,大概自己时运不济,想来沾点莫家的灵气,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6.
石佩川 《军事记者》2006,(12):53-53
“不得为男性领导干部身边配女性工作人员。”这是南方某地出台的《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中的一条。对此,不少媒体发表了很多不同看法。举双手赞成的认为,这是爱护、关心领导,为减少领导犯错误机会的一项具体措施;不屑一顾的认为,这是歧视女性就业且治标不治本的一项近乎荒唐的举措。笔者以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封杀女秘”都有令人质疑之处。其一,“领导身边”这个概念不清,“身边”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从字面上理解,应该不特指贴身秘书。办公厅(室)、秘书处(科)的女同志算不算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如果不算…  相似文献   

7.
提及良民证,估计在中国多数75岁以上的老人对此都会有较深的印象——白布制成,上面印着黑字,主要是个人情况,没有照片。良民证是日本伪政权对中国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日本人为了占领区的安全,进行了工程浩大的居民身份管理,为每一位公民发放良民证。那时,日占区的每个中国同胞都要摁指印去领取良民证,挂在胸前随时接受日寇的检查,证上文字都是用日文写的,良民证,这个亡围奴的标志,无疑是对中围人民的莫大羞辱。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杂文化评论栏目当 属中青报的《求实篇》。这个专栏不仅在新闻界,而且在文化界引起积极响应,许多文人作家成为这一栏目的特约撰稿人,使它在新闻改革的两个走向,即新闻报道散文式、评论杂文化中为后者树立了一面旗帜,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尖峰。下面我们从《求实篇》创办及创作上的特点来进行分  相似文献   

9.
邓雅妮 《大观周刊》2012,(36):68-68
侠文化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支,侠所体现的遵守信诺、重义轻生等都代表了美好的民族性格。历史的步伐进入唐代,尤其是出现了一代“诗侠”李白,侠文化、侠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繁荣,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我们充分的体会一下“侠”文化在诗歌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有家报纸在《名人轶事》专栏里转载了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几个小故事。这家报纸的编辑以为采到了几颗珍珠。可以赢得读者的青睐,不但用在很突出的位置,且标题做得特大方,却不知这几个小故事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作,读后令人哭笑不得,恰如咬了一口又酸又涩的果子,欲吐不止。  相似文献   

11.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是唐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任期间,建立理匦"信访"制度,受理吏民上书,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把唐王朝的强盛继续前推,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北宋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两个著名改革家,前者还受到过列宁的称赞。他们改革的目的都是为补救当时千疮百孔的朝政,改革都得到两位都称之为“神宗”的年轻皇帝的支持,改革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改革的道路同样多难、坎坷。最后都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4.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5.
千河 《报刊之友》2008,(12):42-43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6.
王锋 《今传媒》2005,(10S):104-105
名人亦如瓷器,火候各异,成色不同,有景德镇之三味真火烧制,有鸡毛店之黄泥炉旁捏成,而无论何种名人,皆需严加教育,一如瓷器之需打磨剖光也。  相似文献   

17.
李白寄情于玄游与仙游,纵情山水、超脱物外、访仙求道,创作了大量与旅游有关的诗歌。李白的一生是在诗酒相伴的旅行中度过的,他的旅游行为与追求是多元化,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游情怀。  相似文献   

18.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6,(3):38-41,5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前者是刘邦的《大风歌》,后者是项羽的《垓下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两首歌,一开口都是出语不凡,语惊四座。刘邦,沛县人,因地而名,有沛公之称。项羽,下相人,《地理志》载:“临淮有下向县”,“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刘邦,项羽,两人同乡,喝一条河水长大的。难怪两人一开口就皆唱出了不同凡响的歌。尽管这歌声与现在远离两千多年,听来仍然还是那么慷慨悲凉,那么有穿透力,夺人魂魄…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三月春风骀荡,“两会”隆重开幕,中外记者云集北京采访“两会”,各个媒体各施所长,展开一场声势宏大、竞争激烈的报道战役,“两会报道”已成为一种特定的新闻文化现象。在时间长、规模大、议程多的两会报道中,众多新闻传媒“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调动了现代化新闻传媒的一切手段,运用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述评、图片、图表等各种新闻体裁,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两会”的盛况,从策划到运作、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声像,每年都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和创新。笔者在此选择《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