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锋 《内蒙古教育》2009,(17):41-43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1.公开课不敢上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多次参加全省的教材培训或者青年教师赛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教材里的作文的老师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比如在一次青年教师会课上,一位教师上了《我身边的小能人》,台下老师似乎个个是专家,把这位教师的教学批得一无是处,试问:还有哪个教师敢上这样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有位教师这样问我:"你的这节课确实上得很精彩,但我很想知道,你平时也是这样上课的吗?"确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少则两节课,多则四五节课,再加上其他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如果每节课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去准备的话,精力肯定是不够的,但我认为,只要自己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给自己下达准备上公开课的任务,哪怕没有老师听课也要达到公开课的水平和质量,这样,时时给自己加压,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市里要举行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我应邀为城区某校参赛教师作试教指点,共同参加研究的还有这位参赛老师的师傅——市级赛课多次一等奖获得者。在共同研究好教学预设后,师傅又向年轻教师传授了一些公开课教学经验。其中有一条给我印象特深。师傅教导道:“公开课、赛课,特别是借班上课,课上你得注意,举手最积极的,手举得最高的,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是一些‘差生’!你最好让他(她)推荐最好的学生来读书,来回答,来表演。这样才保险!”此言一出,参与研究的老师、专家个个点头,似乎都有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一、公开课的尴尬 从教多年,听了许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每逢公开课,必能在课堂上发现新颖的教学形式,并且大多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唱主角,好看的图片一张接着一张,精彩的视频一段接着一段,动听的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而学生就在这纷至沓来的资料中或者遨游、或者发傻;而在不是公开课的课上,往往就是老三步——复习、预习、学习。老师讲课文讲得满嘴白沫,学生记笔记记得手指痉挛。由此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开课之后,在授课老师回答听众提问的时段,常常有听众——当然也是老师——提出诸如“请问您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吗”之类的犀利问题。有的老师会很诚恳地回答:“不是,因为这是公开课,肯定要做得精彩一些。”这种答案让人觉得实在,但是也让人产生“这样的课有借鉴意义吗”之类的疑问。有的老师会问答:“是的,我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这种答案能让人觉得这课听得值,但是又会产生“他是在撒谎吧”之类的疑问。为什么呢?凡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精彩的课件更是这样。所以课件太精彩,说是专为公开课准备的,听众难免会觉得没有借鉴意义;说是平时就这样上的,又很难令人相信。毕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准备多媒体课件的老师,还真是很难找的。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6.
这一学期,J校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使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的口号,而“上公开课”就成为促“成长”的主要形式,校方期望通过公开课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使教师不仅能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还能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使用教材.具体实施方法就是由教师主动申请上公开课,相关教师听课并评课,针对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通过大家共同的交流来提高教学水平.暂且不提公开课是否具有校本教研的全部内涵,仅就J校公开课本身而言,教师们似乎就有不同的观点:“说是让老师们自愿报名上公开课,实际上上公开课的基本上都是新老师和年轻老师.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直都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王维华 《考试周刊》2012,(60):99-99
每个学科、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开公开课,这在每年的考核中是必备的。但许多教师对公开课的看法不一而足。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的教学被有些老师视为是不相融的两种教学形式,认为公开课是给大家看的,没有实用意义,而常态课才是真正的体育课。另一些教师却认为,公开课来源于常态课却又高于常态课,是常态课的最高形式,其实公开课对常课有指导意义,而常态课是公开课的基础,二者能融合。  相似文献   

8.
我应邀为某校参赛教师作试教指点,共同参加研究的还有这位参赛老师的师傅——市级赛课多次一等奖获得者。在共同研究好教学预设后,师傅又向年轻教师传授了一些公开课教学经验。其中有一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师傅教导道:"公开课、赛课,特别是借班上课,课上你得注意,举手最积极的,手举得最高的,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一、新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上过公开课,也听过包括县级、市级和省级的公开课。而引发我深思的是最近听过的两节公开课。一次是我们灵溪学区在我们学校举办的英语写作和阅读的研讨课。其中一位作课的是年轻的优秀老师。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12.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喜欢听公开课。因为公开课是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学科智慧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我喜欢关注公开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琢磨公开课上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多了,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对公开课上大多数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3.
王洁 《江西教育》2005,(18):8-9
什么是课例?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这里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过程。一、开始:面对—个共同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  相似文献   

14.
随堂听课是学校检查和了解教师真实教学情况和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学主管部门指导和研究教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当你推门而入的时候,当堂课的老师有时会说:真对不起!我这一节课是练习课,不讲新课。下次再来听吧。于是,听课领导又换一个班。是啊,在省市级的公开课上,有谁听过练习课?练习课该不该听?又怎么听?我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与管理观念上的误区。从教师方面分析,认为练习课就是做练习,没什么可展示的,体现出教学观念上的两个“不”:一、教师对练习课认识不深认为新课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公开课、随堂课上,时常听到老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会说:“你告诉老师……”还有许多老师为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往往在前面冠之以“请”,在全国性的赛课中也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乍一听倒也没什么.但细细一想.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6.
上公开课是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互学互帮、互切互磋的好形式,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益。但有的教师,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却担心上公开课,说:没有人听课还会讲课,一有人听课,心就慌,不知该怎么讲。还有教师问我:你是怎样对待听课的?这使我想起自己刚走上中学讲台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朱小燕 《中学教育》2006,(11):21-21
我在师徒结队,帮助教师设计课堂教案时,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为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我提出在教案中安排一些诸如“奖励学生小红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课上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却遭到教师的反对和怀疑,担心这样会有表演作秀之嫌。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教师的疑虑不无道理,应当承认,当前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表演作秀的现象的确存在,令人反感。但老师们在课堂上稍有异举就被斥之为表演作秀,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何为表演?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研讨会做课的过程中,几位教师在互相评课中说到教师的教态都能够做到自然,有亲和力,突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是因为做课,如果在平时上课,我可不能天天面带微笑来上课,课堂会收不住的。”话音未落其他教师们纷纷表示有同感。我不禁思索,我们听到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公开课老师都是这样富有感染力和有激情的上课,也不见有学生捣乱,老师们马上反驳我说那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学生不敢,做课老师也就不用花费力气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学研究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的必须。站在课程方案的角度挖掘教材,成为新课程目标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的教材做出再度调试。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学生多思、创新的火花,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水乡歌》一课教材的再创造,以及形成这些做法的心路历程。对于上公开课,许多老师都愿意选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情感易产生共鸣的课型来上。我也是这样想的。在我第一次翻阅教材时,没选《水乡歌》这一课。因为它以诗歌的形式描写的是我国…  相似文献   

20.
读了《山东教育》2002年第1、2期合刊中田喜老师的《也谈行云流水式的公开课》,深为公开课鸣不平。公开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颇受广大教师所喜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需要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以外,更急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技巧。而优秀的公开课正是看得见的教学理论,摸得着的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上“假”上“空”的公开课只是极少数现象,而且也多是执教者个人素质所致。所以,对于田老师的观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行云流水式的表达美田喜老师认为公开课上学生口若悬河,个个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