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收到《四川教育》2002年第6期,已经快要下班了。《“国家队”的课改》把我一天的疲惫,一下抛进了爪洼国。怀着渴望的心情,带着惯有的挑剔眼光,我一口气读完后,情不自禁地自语:好解谗啊,一道别有滋味的课程套餐!作为《四川教育》的忠实读者,我首先读到的是精心制作这份课程套餐的编辑们扑鼻而来的汗味。我恍惚看到了他们去乡村学校的跋涉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与学生、与老师、与教研员、与领导的亲切交谈与热烈讨论。不然,那一串串准确的数据从哪里来?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哪里找?那充满智慧的鲜活的话语怎会俯拾即是?对于像…  相似文献   

2.
郫县,国家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县,是四川省第一个吃“新课程改革实验”螃蟹的县。近期,《四川教育》以整本的篇幅,洋洋洒洒近10万字特别报道了郫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敬佩报刊社领导者的英明、策划者的精明、采访者的敬业。这种以整本专集的形式报道课改的举动,在全国的教育杂志中,恐怕要首推第一。郫县国家队“课改”的经验,对已经在实施课改、正准备实施课改或将来要实施课改的学校来说,无疑吹来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气息,催人觉醒,催人奋进。捧读“‘国家队’的课改”的特别报道,细品“‘国家队’的课改”的优秀个案,“让你在获得…  相似文献   

3.
读《四川教育》今年第6期关于郫县课改的专集报道,真像欣赏郫县教育改革的生动画卷。使人教育境界大开,获益良多。掩卷而思,不能不叹服编者策划之精心。就其成功的策划而言,笔者以为至少有三个突出之点。其一,关注热点,制作空前。国家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普教战线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人员,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十分关注的。《四川教育》的采编者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对郫县的课改实验做出及时而深入的报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现实需要,可见他们一心为读者服务的良苦用心。据笔者所知,像这样以整整一期的版面隆重推出丰富又多元的报…  相似文献   

4.
读了《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载2002.8.24《中国教育报》),办公室的同事们“群情激奋”、“慷慨激昂”,共同的结论的是:中国的课程改革,乃至中国教育,太需要李希贵式的专家型教育局长了。  相似文献   

5.
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都成为我志同道合的“书友”。多年来,我致力于此,学习、思考、实践,先后发表了《阅读:打开语教育的窗口》、《教师为什么要读书》等十多篇相关章,还在江苏、湖南、福建、四川等地作了几十场有关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化中国的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正如《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老师所说,“课改过程中的问题很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败的第一道门槛。”好的教材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引导老师,不好的教材会扼杀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可能造成错误的情感价值观。网上“愤青”的言论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广东已经使用了三年,据我调查,教师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编读互动     
现代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快速成长和团队创新的必由之路。读了《四川教育》2002年第1期记者张泽科采写的通讯《叩访教育学习型组织》,感触颇深。成都金牛区以教师发展为核心,将先进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植入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的做法使我们深受启发。我局局长邱令甫读后,提笔批示:“金牛区的学习型组织与我局‘教师师德和业务素质大练兵活动’异曲同工,非常值得借鉴。下发一个通知,让全县校长、教师都读这篇文章。请局领导和各股室负责人阅后,思考怎样深化这项活动。”近年来,我县教育有了大发展,并创…  相似文献   

8.
在宣传课改理念时,有一个提法说:这次课改要“先立后破”。我认为这一提法不科学。理由是:1.我国现行教育模式是从旧中国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脱胎而来的,解放初期又照搬了苏联的一些东西。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教师们已习惯于旧的教学程式和教学行为。此种情况下突然提出“先立后破”,容易给课改教师们造成盲目感,’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9.
读来读往     
我是一名来自四川的“新上海人”,阅读完《上海教育》3B中的《“牵手”都江堰》一文,我为上海这些自愿赴川支教的老师们感动不已。这些教育工作者们宁愿放弃舒适的生活,冒着余震的危险亲赴四川,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和支持。就像这篇文章的题目一样,“牵手”让两地人民加深了友谊,也让两地教育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李先梓 《宣武教育》2005,(10):45-46
据《中国教育报》8月16日报道: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对新课改进行“反思”,且观点众多,各执己见。教师们无奈道:“新课改,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翻阅《黑龙江教育》倍感亲切,因为它是我省的本土杂志。走近《黑龙江教育》缘于一次尝试,让我的文稿第一次变成了铅字。从那时起,我成了她的一名忠实读者、作者,再后来成了特约通讯员。读“她”如沐春风。读着《黑龙江教育》,“她”全新的课改理念如春潮涌动,似春风扑面,让我无  相似文献   

12.
冷静看课改     
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都课改了,你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一节课上得一点也不热闹,恐怕不符合课改精神!”听了这些我不禁茫然。进行课程改革,难道就是“革”掉过去的一切吗?难道让课堂都“热闹”起来就是课改追求的目标吗?这不免有庸俗化地理解课改的嫌疑。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前不久我读了两则教例。一则是教《愚公移山》时,一生提问道:“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经济效益么?”于是教师提出:你还有其他愚公不移山而又能解决出入问题的办法吗?另一则是…  相似文献   

13.
品位之选虽然是《四川教育》的老读者,但当我一口气读完2003年1期、2—3期后,我情不自禁地想用一个不属于我的时髦词:酷!新《四川教育》的酷,酷在办刊的品质之选。开本越做越时尚,有大家之气;装祯设计越做越靓,具时代之光;更可贵的是其闪亮登场的内容越来越诱人,每一期的“专题”让我有美不胜收之感,简直就是一套丰盛的文化大餐。第1期的“课程文化”、2-3期的“教学创新”,选题独到,一看就想读。一线教师的课例、教材分析、专家评说、本刊言论等,不同角度,既有整体扫描又有深刻见解和独特做法,既能引发读者大脑风暴,又给…  相似文献   

14.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2004年2月,我接到向全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的教师们开一节展示课的通知。拿到材料时我傻了眼——居然是现代诗歌单元的《短章一束》。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反应向来是“没兴趣”“读不懂”  相似文献   

15.
岁末时节,嘉州福地,《四川教育》编辑部和乐山市教科所、乐山市实验小学联合主办了“回到平实”课堂教学研讨会。编、读、作真情互动,坦陈相见,思想的灵光在碰撞中不时闪现。研讨过程中,大家对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非常态现象进行了梳理,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呼吁课堂教学回到平实。  相似文献   

16.
黄云 《湖南教育》2008,(2):14-15
困惑一:是否因朗读教学而忽略书写 再次翻开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是的,如今的课改虽不像刚开始那样如火如荼,但是,如何围绕课改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时尚。但是,面对时尚,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永恒呢?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读”的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  相似文献   

17.
课改及课改实验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基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利于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如何把课改落到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张扬学生个性,是工作在一线的厂大教师们苦苦探索的问题。在教学鲁讯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我忽生联想:作为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真应该想方设法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百草园”。  相似文献   

18.
张丽苹是较早以教学法改革而显课名的小学数学教师。1996年曾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北京“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上一举获得一等奖,课案同年10月刊发在《河北教育》上,然而真正让她感受到教育的无穷魅力还是在课改之后。她说:“新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数学教育,让我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让我在思想层面审视每一个教学细节。”张丽苹不是那种激进的课改实践,她的校长,特级教师张锦川这样评价她的课:“沉稳绵密,平实大气。”[编按]  相似文献   

19.
周密 《四川教育》2005,(12):3-3
好杂志遇到好读是一种幸运,好读遇到好杂志,是一种幸福。在当今林林总总的教育期刊中,我庆幸能与《四川教育》为伴.是它让我在当前课改的热潮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它指引我在课改的路上顺利前行。  相似文献   

20.
单付辉 《教育文汇》2007,(11):45-45
与《教育文汇》相识纯属偶然,但又不失“一见钟情”之缘。 前年的一天,我校的孙校长和我说:“《教育文汇》杂志里有不少文章写得很好,你拿去读读,对你会有很大启发的。”我想,既然是校长推荐的杂志,那一定不会差,肯定值得去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