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从狼与狗看教育》(《吉林教育》2008年第12期)一文的题目,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细细读罢此文,文中的观点实在是不敢苟同。如果说从狼与狗的身上看到了教育,那我们的教育本质是什么呢?我想我们教师也不再是教师了,只能称其为驯化者了。  相似文献   

2.
袁瑢 《上海教育》2007,(1B):25-2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小武 《教育》2008,(8):30-30
工友教育促进计划是邱建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平民教育实践。邱建生,这个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痴迷者,在这个计划中甚至想开展一次对企业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的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培训。他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这些企业的经理、老总什么的,他们到处去进行MBA培训,那我们的平民呢?他们本来社会地位就低,  相似文献   

4.
舒倩 《老年教育》2006,(3):32-32
每当我聚精会神捧读《老年教育》时,很多同事感到不解:“年纪轻轻的,怎么喜欢看老年人的书?”“你们是没看,看了也会上瘾。”我向他们讲起自己与《老年教育》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只闻其名,没有认真地研读《湖南教育》之前,望文生义,以为她只是一本介绍教育信息的理论刊物。直到十年前,初为人师的我在学校的阅览室中与她相逢,便立即被她那平易近人的风格、广博实用的内容、新颖深刻的思想观念吸引住了。从那一天起,我便与《湖南教育》结下了情缘。十年来,《湖南教育》不断更新,越来越好,有她相伴,我在教学中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今,《湖南教育》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教学中的指导老师、思想上的向导。  相似文献   

6.
与《山东教育》结缘是在1997年隆冬。那是一个飞雪飘舞的日子,我从同事那里发现了一本薄薄的期刊———《山东教育》,讨来细细一读,顿时被贵刊纯正的学术风格、温馨的文学绿地———校园文化副刊所吸引。《山东教育》办得太好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其时,我正致力于“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开发”课题的研究。面对案头上那一撂撂研究稿件,我想可否向《山东教育》一试呢?即使达不到发表水平,幸许还会得到某位编辑老师的指点呢!这样想着,我便把一篇长达三千余字的稿子投进了邮箱。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想必已是石沉大…  相似文献   

7.
今年夏天,《科学》课程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可是即使使用了《科学》课本,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只不过是换换教材,把“自然”叫成“科学”,锅里煮的不还是原先那一味“药”吗?换掉汤水又能如何?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有可能“药效”还要减低呢!为什么这样说呢?症结就在于:课程是改了,但是教育观念不改,评价机制跟不上,课程改革不过是演给人看的“花拳绣腿”。  相似文献   

8.
2000年,我园迁址扩园,班级从原来的8个班扩大到16个班,因此,引进了一大批新教师。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如何使他们学习理解、贯彻实施《纲要》的新教育理念?如何加快他们的专业化成长?是我园追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成为了我园的工作重点。为了了解新教师在成长道路上的感受、收获及需求,为了总结和改进我园在加快新教师成长路径中采取的策略,我们与新教师摆“龙门阵”,交流述说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故事,回顾反思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转眼间又快要过年了,我订阅《家庭与家教》杂志已经整整3年,可第一次与《家庭与家教》相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是2002年过年,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到一位教师朋友家串门,糖果和糕点旁放着一本《家庭与家教》杂志,我便拿起来翻看,谁知其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看入迷了,竟连朋友叫我吃饭都没听见。朋友走过来,拍拍我说:“怎么样?觉得这本杂志不错吧?”“嗯!真是蛮有用的。怪不得你孩子教育得那么好,再看我那问题儿子,都上初一了,可还不知道用功,整天跟我们顶牛,不晓得怎么办才好。”“其实,教育孩子关键在方法,只要家长肯下工夫,掌握科学,就一定能成功。我就是从这本杂志上学到了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0.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说:“作为一门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鲁洁教授的话告诉我们.品德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何实现这一课程意义呢?笔者结合执教的《我想要我能要》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四川教育》被定为四川省一级期刊,这是继“十佳优秀期刊”后再次获得的殊荣,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我为《四川教育》获此殊荣感到骄傲,并引以为自豪。《四川教育》充分体现了指导性、实用性和层次性,为促进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长寿师范党政工团干部和教研组长人手一份《四川教育》。每当我得到封面令人爽心悦目的《四川教育》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翻看目录,怀着十分敬佩的心情与“群星璀璨”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精神,总结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初步经验,省教育厅人事处、基础教育处、师范教育处、四川教育报刊社决定联合开展第四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此项活动作为四川省“新世纪园丁工程”的内容之一,组委会主任由省教育厅厅长杨泉明担任,副主任由副厅长唐朝纪、周国良、汪风雄、何绍勇担任,具体工作由《四川教育》编辑部承担。一、论文范围围绕“走进新课程”这一主题,谈学习课程标准、实践新课程的体会,特别要着力研究行为方式的转化。如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来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课…  相似文献   

13.
张海鸥 《早期教育》2002,(10):14-14
教师对《纲要》的理解是正确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前提,他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最终走向。教师是怎样理解《纲要)的?又是怎样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在把理念转变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是什么?遇到的障碍又是什么?怎样帮助教师解决这些困惑与障碍?作为教研组长,我围绕着这些新问题对教研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我从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探究者;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每走一步,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会使我有新的收获。以下从三方面谈一谈我是怎样在科学课程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新的科学课使师生的教与学产生深刻变化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我也从一名自然教师变成了科学教师。难道只是名称改了吗?它的内容会有什么变化?课本会是什么样的?总之,初次接触科学课程的我满怀着新奇感与问题。我发现新的课本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内容更是吸引人。例如:《植物世界》、《动物…  相似文献   

15.
李霞 《辽宁教育》2006,(7):48-48
从音乐教室回到办公室,我心里仍然充满着深深的愧疚…… 下午第一节课是一年一班的音乐课。把学生带进音乐教室,当我告诉他们今天要学唱歌曲《柳树姑娘》时,一张张小嘴叽叽喳喳地说道:“老师我会唱!”‘老师我会唱!”看着他们那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劲头,看着那一张张灿烂纯真的笑脸,我心里暖洋洋的,溢满了激情和感动。我笑着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学会的?…‘我们在幼儿园学过。”“那谁来唱给老师听听?”一只只小手争着高高地举起:“老师我唱!”“老师我唱!”我笑眯眯地盯住苏雪说道:“苏雪,老师请你来唱好吗?”没想到刚刚还满面笑容的她脸色一下子暗淡下来,她把小嘴一抿,躲开我的注视,轻声说:“我不唱!”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6.
刘建权 《山东教育》2001,(17):58-58
2000年7月在四川成都全国中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观摩了四川省广汉中学王昌平老师执教的《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课一开始,王老师用高亢、嘹亮、悠远的声音唱着《青藏高原》,跳着优美的藏族舞蹈来到了学生们中间……,那迷人的歌声,那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顿时把同学们带进了浓郁的藏族文化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许多高校都在努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是主要措施之一。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怎样才能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才能不断地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完善其个性,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走向自我实现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课题。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从语文特级教师到学校的校长,于我而言,转变的不是职位,而是看待教育的视角;从学科本位到课程整合,于我而言,转变的不是教学方法,而是课程理念。我愿以《皇帝的新装》一课,印证自己走过30年教学生涯后的感悟,那就是学校里与儿童相关的一切,包括课程与课堂教学,都要回到教育本身——培养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9.
徐工 《现代教育》2006,(2):48-49
看了《现代教育》“自学笔记”中一位位朋友的自考故事,我的思绪也不觉飘回了自己的自考岁月。我在想,自考给了我什么呢?一纸毕业证书?一次上学的机会?一条圆梦的路?或者,自考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过程?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有任自己的思绪在那逝去的时光中徜徉……  相似文献   

20.
阅读《朱永新教育文集&;#183;享受与幸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时,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朱永新先生一定会在这本书里帮助我们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定享受教育与享受幸福的起点?如何抵达那享受与幸福的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