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中物理讲授大气压强知识,为了体现大气压强的作用,也为了增加趣味,老师们常常要做这样一则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相似文献   

2.
在初三物理课本(华东版)的"分子和原子"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明显低下去了(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第八册中《毛细现象》一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导入,再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空隙小,水升得高”这一结论,最后应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全课很好地体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些教科书与资料中,经常看到下列问题:在池塘边看到从池塘底部上升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为什么体积会越来越大?对于这个问题,教科书与资料上都认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封在气泡中气体的质量没变,离池塘的水面越来越近,深度越来越浅,水对气泡的压强也越来越小,所以气泡的体积会越来越大.深度减小,压强减小,气泡的体积是会变大.但这一过程中,气泡体积的变化,是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呢?下面  相似文献   

5.
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上有一个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把一个塑料袋倒扣在酒精灯上,让塑料袋内充满热空气以后松开手,这时塑料袋会被里面的热空气托起而升空,成为一个小小的"热气球"。然而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我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驻波”的演示实验如图 1所示 ,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 ,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 ,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 ,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 ,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 .但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因音叉需在管口上边固定使玻璃管的提起高度受到限制 .若音叉也随着上移 ,易产生多普勒效应 ,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 .笔者认为 ,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比较好 .如图 2所示 ,粗玻璃管的一端用橡皮塞塞紧 ,橡皮塞中塞一金属管 ,粗玻璃管与音叉用支架固定套牢 ,先向左侧储水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 ,提高左侧储水容器 ,使粗玻璃管中水面接近管口 ,慢慢降低左侧储水容器 ,待玻璃管的水面降低到某处 (记位A) ,如果能听到很响的共鸣声音 ,说明这时管内空气柱的频率和音叉的固有频率相同 ,使空气柱产生共振现象 ,这是第一次共鸣 .此时从音叉发出并进入玻璃管中的声波和经水面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相互叠加 ,在空气柱内产生驻波 ,水面处是波节 ,玻璃管开口处为波腹 ,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为l0=λ4,原理如图 3所示 ,若玻璃管足够长 ,把水面继续降低 ,可听到第二次共鸣声 ,此时水面处为波节 ,管口处为波腹...  相似文献   

7.
人的眼睛就其结构而言跟照相机相似:眼球中的水状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的折光系统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众所周知,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那么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是倒立的吗?若是倒立像,视觉为何又是正立的呢?  相似文献   

8.
9.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因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关联差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缺省模式。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角度指导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去解决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并指出译者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文的异质,并没有违背关联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应该让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材第九册《热空气》介绍了“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实验装置,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按此装置实验很难做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1.学生很难调平衡;2.加热时由于热空气具有上升的性质,易拉罐容易左右摆动,给加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给易拉罐加热时,易拉罐周围的空气受热带动易拉罐上升,给学生带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那么,如何才能做成一个效果较好的水果电池呢?影响水果电池的电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把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12.
准备:小纸蛇、小风车、蜡烛、火柴、大头针、磁铁。常见的热空气上升实验有小纸蛇和小风车实验,二者皆以烛火加热空气为动力。但随着小纸蛇的转动,纸蛇上棉线的扭力会增加,影响其转动;小风车也会因为有多个小纸孔与大头针发生摩擦而影响其转动。我的方法是:1)用大头针穿过小纸蛇和小风车。2)把大头针针尖吸在磁铁上。3)用蜡烛加热小风车或小纸蛇下方的空气,使之转动。这样把原来的小风车或小纸蛇转动变成了让大头针针尖转动.大头针针尖与磁铁只是一个点相接触,把摩擦减至最小,因而灵敏度更高。提示:1)小纸蛇或小风车皆为纸质材料,因而要注意…  相似文献   

13.
本刊2006年第1期和第8期先后发表了《水平吹出的肥皂泡能上升吗?》和《也谈“水平吹出的肥皂泡能上升吗?”》两篇文章,对南京市2005年的一道中考物理试题的答案提出了质疑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笔者对这个问题也展开了一些研究,希望本文能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原题:“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中学举行‘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试题的答案是:“肥皂泡刚吹出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随后肥皂泡…  相似文献   

14.
主要针对高中化学中的一些有毒物质的性质实验和一些有趣的化学物质的变色实验,进行了封管实验的设计及制作。“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省时、绿色、直观等多种优点。  相似文献   

15.
市场三大指数在最近两个交易周出现了大幅的震荡走势.上证指数在7月22日见高点3576点后开始大幅向下运行,特别是7月26日、7月27日和7月28日三个交易日,破位向下.笔者在上一期专栏文章《下跌仍未结束三季度有中期反弹》当中,对市场的下跌有过一段论述.笔者前期对于市场涨跌节奏的论述不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上是延续了前期的...  相似文献   

16.
陈利民 《物理教师》2007,28(2):28-28
一直以来很多物理教师受一些高中物理复习资料对这个实验补充解释的影响,对这个实验有些错误理解,2006年又有些高考模拟题出现同样的错误,我认为很有必要加以考证.错误说法:“……实验完毕,选取纸带时,本着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原则”.理由是:“这样一张纸带记  相似文献   

17.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3):28-2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笔者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在原实验基础上,只在烧杯的水中加一支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试管中的晶体用萘,萘中的温度计测萘的温度,当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同时升高,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为了说明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选取了玻璃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玻璃在常温下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条件发生改变,它就会变成导体。实验时,由于课本中的电源没有给出合适的电压值,往往不容易成功,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此实验装置稍作了改进,成功率很高,效果很好,现特推荐给大家参考。本人采用的实验电源是照明电路的220V 的电压,玻璃材料选用的烧坏的灯泡(去掉玻璃外壳及灯丝支  相似文献   

19.
20.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粗盐提纯”一节的学生实验编排在较前的位置,而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此实验放在第七章“溶液”讲完后再做,其原因有多种。首先在操作上,学生不仪要掌握天平和量简的使用方法,同时要掌握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实验的基本操作;其次在概念上,学生要掌握和理解混合物及其分离、溶质、溶剂、不溶性固体杂质、过滤、蒸发、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计算方式。虽然把这个实验调整到后面,但实验效果仍然值得深思。现依据实验内容和课堂信息的反馈,笔者仅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