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8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承诺将于战胜日本三个月后从东北撤兵,即应在1945年11月至12月问撤兵.然而,直至1946年5月3日苏军才宣布全部撤离中国.苏联延缓撤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3.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埋下了其在20世纪柬步入低谷的伏笔。  相似文献   

4.
书刊介绍     
苏中友好苏中友好协会用中文出版的“苏中友好”周刊,自从创刊后,就获得了中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个刊物对于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誼,对于我們学习苏联的先进經验,起了显著的作用。“苏中友好”周刊,以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新颖的风格,向我們介绍了苏联的工农业生产,苏联的文化、教育、科学和艺术,苏联的自然、地理和历史,苏联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慣,以及中苏两国人民之間文化、經济等方面的合作。可以这样说,“苏中友好”周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都閃耀着苏联人民的伟大智慧,凝聚着中苏两国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背景及原因,指出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除了其对中国正义事业支持的国际主义出发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阻止日本“北进”计划的实施,避免苏联在“二战”中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由于苏联“灵活外交、具有民族利已主义的一面,才会有苏联后来不顾外交信义,与日本签订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苏日中立条约》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背景及原因,指出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除了其对中国正义事业支持的国际主义出发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阻止日本“北进”计划的实施,避免苏联在“二战”中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由于苏联“灵活外交”具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才会有苏联后来不顾外交信义,与日本签订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苏日中立条约》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新生共和国的整体安全来考虑边疆战略和边界问题。对于边界中存在的问题,苏联方面没有提起,中国方面也不去触及,双方的边境地区还是比较和平与安宁的。随着两党论争的愈演愈烈,中苏关系也日趋紧张,原来平安无事的边界成了反映两国对立情绪的"前沿"。随着中苏两党论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升级,两国外交关系急剧交恶,与之相应,原本互相往来友好的中苏边界地区也开始摩擦不断,并且磨擦的程度和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升级。边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双方都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中国方面在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主动向苏联方面提出举行双边边界谈判的建议,但一直到1964年初,中苏双方才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边界问题的谈判。谈判旷日持久,断断续续,前后延续了将近6个月。由于无论在谈判的前提条件还是在具体问题上中苏双方的立场、观点都大相径庭,最后谈判无果而终。双方的边境冲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也随之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开展了一系列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其中,1952年苏联艺术工作团应邀参加“中苏友好月”活动,在访华的最后一个城市——哈尔滨进行了为期九天的音乐艺术交流,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在哈尔滨组织音乐活动历时最长、演职人员数量最多、表演形式最为丰富的苏联音乐团体。文章以当时刊行的《松江日报》为主要资料,佐以哈尔滨地方志、档案等原始资料相互论证,对苏联艺术工作团在哈的音乐活动进行考证与梳理,追溯中苏音乐交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协议。今年5月25日,美国众方议院通过了同中国建立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决议。本在分析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之后,展望了二十一世纪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认为随着中国“入世”,双边经贸关系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松  李俐 《历史学习》2005,(3):12-13
依据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百五十六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项目是通过一系列协定确定的。1950年中苏签订的协议中规定了苏联要向中国援建的50个项目。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倡导的我国新兴版画运动,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了。新兴版画前进的脚步,在兰州也留下了有意义的足迹。其中40年代在兰州举办的“苏联版画展”就是一次很有影响的活动。但是,关于这次展览,仅有两则极为简略的记载:其一,是已故的版画家郑野夫在《木刻手册》中写道: 1943年“3月15日,中苏文化协会主办的‘苏联版画展’,在陪都开幕……闭幕后,移兰州、西安……相继展览”。其二,是李桦、李树声、马克编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一书中说: 1943年“3月15日,中苏文化协会主办的《第二次苏联版画展览会》在重庆开幕……展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本主题主要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的内容有关,涉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两个专题和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等学习要点,体现了苏、中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将对云南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给云南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将是历史性的和多方面的。同时 ,也给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作为东盟近邻的云南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积极推进双方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8.
1931年至1937年的中苏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它既受日本武装侵华的制约,又受到中苏政治、军事方针的影响,同时受到远东国际关系──日美英等国的牵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历程。探讨国民政府由“九·一八”事变前的反苏反共与苏断绝外交关系,至32年底的中苏复交,直至采取联苏制日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对远东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一八”事变前,中苏两国关系处于断交状态。从反共反苏出发,广州起义后,蒋介石断绝了中苏关系。1929…  相似文献   

19.
国际战略分歧是导致中苏从联盟走向破裂的主要原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中苏国际战略分歧产生,到1960年苏联撤回援华专家中苏关系基本破裂,这四年多的时间里,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双方因共同的国际战略利益而结盟。又因重大的国际战略分歧而破裂。  相似文献   

20.
“大跃进”运动与中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苏关系的演变对“大跃进”运动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影响,表现在:首先,认识到苏联经验的缺陷,试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党和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根本动因,其次,苏联的赶超战略对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起了激励作用。再次,中苏矛盾的加剧对“大跃进”运动的发动及其进程起了刺激作用,同时,“大跃进”运动也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