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在《妻妾成群》中,苏童使用的是"纯粹叙述"的方式,而电影中张艺谋使用的是"逼真模仿"的手法,叙述方式的转变,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缩隐和叙述功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苏童于1989年发表的《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其先锋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蜚声海内外,对于小说《妻妾成群》的评论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别人看《妻妾成群》都只看到了女性的悲剧,本人却从苏童隐晦的叙事中窥见了男性的悲剧。本文拟对《妻妾成群》中陈佐千及其儿子飞浦这两个人物入手分析在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男性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3.
《妻妾成群》是一部凭着“古怪的激情”完成的完全虚构的作品。苏童以意象渲染的手法形成小说的基调和旋律,其意象(人物的和环境的)作为人物原型的载体和中介成为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小说的叙事原型结构属两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模式,是一种更复杂、更多变化的三元三维结构。一定的叙事结构先在地规定了处于该结构中个人的角色定位。《妻妾成群》的魅力在于其原型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崔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12-113,117
当代影视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借由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中获得。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比较研究影片与小说在人物形象、象征意象和情节三方面的异同,来探讨《妻妾成群》与电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侧重点和得与失,以及借此所体现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后的又一篇力作,小说着力展示了一夫多妻制的旧式婚姻下妻妾们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归宿,可以称做是透视中国女人命运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展示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中女性明争暗斗、互相争宠的故事,探讨女性悲剧的成因:一方面是封建社会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的不能自觉。这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封建牢笼压制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两个不同的颂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以女人们的“争宠”为切入点展开矛盾冲突的 ,但两者所遵循的法则是截然不同的。由于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与审美情趣的改变 ,小说与电影中 ,分别形成了同一命运、同一姓名、同一环境但却不同性格的两个人物。  相似文献   

8.
《妻妾成群》:欲望和生命的悲情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妻妾成群》中男人与女人对应式的人物命运和"井"的隐喻式存在状态,无一例外地呈现着人的生存本身与欲望的关系,说明人物的失败是无可回避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10.
《妻妾成群》中的陈家大院是属于陈佐千构筑的权力空间。其妻妾首先是男主人公陈佐千享用并可以随意处置的物品,尤其是作为性工具而存在的物品,由此导致了女性的悲惨处境。而在苏童笔下,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也与其作茧自缚式的空间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一书自出版一直广受大众欢迎,大量隐喻涵盖其中。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理论和隐喻工作机制理论中互动原则为指导点分析《老人与海》中隐喻的运作。进一步了解《老人与海》的深层含义,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本著作中隐喻使用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它的出现预示了“先锋派”文学在创作上的变迁,给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些生机和亮色。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苏童表现出一种与其年龄、阅历不相符合的老成持重,将目光投向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弱点上,显示出卓然超群的力度和深度。但是,《妻妾成群》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其再度张扬了人性被扼杀、被摧残的主题。“纳妾”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里并不鲜见的畸形、病态的社会现象,它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而表现大家庭妻妾成群的现象并非苏童首创,这一题材可追溯到《红楼梦》、《金瓶梅》。早在30年代,巴…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感隐喻,其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成功。选取杨宪益表妇的译本,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视角,通过对“气”的情感隐喻的确认、分类,概括出情感隐喻在《红楼梦》译本申的三种类型;太多数隐喻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使用频率很少。情感隐喻不能直译。大多采用归化的整体翻译篡略,在翻译过程中井没有保留原文的情感隐喻,由此总结出情感隐喻的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妻妾成群》似乎在给我们讲述—个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即旧中国一个男人和四个妻妾之间的故事。当我们读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苏童给我们既往阅读经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这里,苏童没有给我们讲述—个男人如何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或是正史话语系统所言说的,封建男权统治下女人屈辱的生活。在这儿,苏童几乎把男主人公搁置一旁,他从不介入几个女人之间的纷争,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女人之间的不见刀枪的厮杀,是一场真正的女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生命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中国古典关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庭院意象,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戏曲的一个传统——书画同源。繁复的庭院意象符号,在小说《妻妾成群》中,已经不再是物质现实之物,而是烙上了作者情感体验,经过文本转换和提升的隐喻,同时也是接受者从外在的符号能指进入内在情感体验的符号所指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妻妾成群》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女性的悲剧故事。本文从《妻妾成群》的文本入手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女性悲剧的起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不能自觉。正是这两个原因,造就了封建社会中无法突围的女人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黎保荣  程舒超 《天中学刊》2013,28(3):101-103
《妻妾成群》中塑造的"庭院"意象,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形象,折射了人物的内在情感。陈家大院既是封建礼教的牢笼,亦是死亡的刑场,更是陈家一切痛苦的衍生地。"庭院"意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男权文化的映射,同时,这一意象亦赋予了小说多方面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9.
《妻妾成群》与《红粉》是苏童"红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讲的是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女青年颂莲在父亲死后自愿中断学业成为小妾,并不断与其他妻妾明争暗斗的故事。另一篇《红粉》讲述的则是在解放初期,秋仪与小萼两名妓女被改造的故事。通过对被解构的历史宏大叙事、被颠覆的英雄人物、思想价值的界定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苏童创作出颂莲、秋仪、小萼三个形象的目的在于表明: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并不能束缚住个人生命意识的勃发。  相似文献   

20.
"性政治"指的是两性之间表现出的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等权力结构关系,而这种权力结构关系主要表现为男性对女性进行的单方面的支配与控制。本文以凯特?米利特所著《性政治》为主要理论支撑,结合波伏娃、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其他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对当代小说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妻妾成群》中的"性政治"的各种成因、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