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乡村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换,进而提出在新时期要建构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通过乡镇政权的"公共服务"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乡村政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令得以贯彻到乡村的执行机构,研究乡村政权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有关民国时期维吾尔族聚居区的乡村政权,史学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笔者依据有关资料,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乡村政权的组...  相似文献   

3.
乡镇政权的产生是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下移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果,在新县制改革中作为乡镇政权主导者的乡镇长群体被国民政府寄予了较高期望。通过对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璧山县乡镇长群体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县制下乡镇长群体仍是区域社会中地方精英的一部分。虽然乡镇长在治安、司法、调解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地方精英“劣化”的历史趋势之下,个人因素对地方行政仍有诸多负面影响。总之,乡镇长运用个人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管控的行为在本质上仍是“人治”,由此也使得其主导下的乡村治理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4.
治安治理是国家与社会发生最直接互动关系的领域.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域下,我国的乡村治安治理范式的演变脉络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式:在"国家统合社会"关系中,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互嵌"关系中,民主政治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共强"关系中,合作治理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基于...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周代确立“乡制”几千年来,先后经历了“乡官制”、“职役制”、“自治制”和“政党制”下的多种形式变革,期间或延续或中断,或重视或忽略,或继承或革新,多表现为地域性、宗法性、自治性、零散性、非固定性等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乡镇政权像中国这样频繁变动、混乱无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乡镇改革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政权与农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问题,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提高乡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亮 《历史教学》2006,1(9):14-18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的理论支撑以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乡村社会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深入的个案研究表明,村落社会关系具有较为典型的转型期特征。其中关系层面的社区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和睦的初级社会关系、互惠的工具理性关系、封闭性网络结构,以及不同群体的中介结构。上述关系要素与结构在社区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弱势群体社会关系资源匮乏,被排斥在主流社会网络之外;次级社会关系发育尚不充分,组织化协调路径不够健全。相应的对策是,建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农村的组织化互动网络,实现有利于社区整合的乡村互动网络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已被现代学界公认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一个崭新的视角,为了提供一个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想框架,本文从公民社会视域下研究了职业伦理的蕴涵、精神价值范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职业伦理发展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产权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它与国家、政府、权力、治理等政治学要素密切关联。我国历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就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关土地权属关系的制度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经实行过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格局经历了从乡村自治、纵向官治到乡政村治的变化,并开始迈向多元治理的道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手段选择乃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产权重建而展开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国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大约落后60-100年,面对这种现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提升的策略应该是:三次产业并重,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而不能走先工业化再服务化、先城市化再服务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乡镇集体企业具有不同于国有企业及国外乡村企业的特殊属性 ,铸就了乡企产权安排及其调整的内在逻辑 ,并进而对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总体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乡镇财政问题是基层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面临着法理地位不明确、收入不稳定、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制度性矛盾,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也使得政府与农民关系走向恶化,这是理解民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农业发展程度不高,非农产业优势不强,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政策缺乏是洛阳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是推进洛阳市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新农村建设时期,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势在必行。而一直以来,我们对乡镇企业的概念存在种种误解。这些误解在新时期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我们分析乡镇企业在新时期的新特点,会发现它的本质在于其地域特点,即扎根于农村的地域范围之内,而不在于其所有制、产业、规模或者人员的特点,由此重新界定新农村建设时期乡镇企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办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引发了长三角地区乡村人口的转移,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100所乡镇初中办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0所乡镇初中办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是从办学条件、教师状况、学生情况、教学管理四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 :对“普九”成绩应该充分肯定 ,但不可忽视“普九”中的隐性问题 ;要尽快改善乡镇中学的办学条件 ,急待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养老形式的多样化,其中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受到了削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以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乡镇政府在履行公共物品供给职能中与各级领导机关、受益人及其组织团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求失衡现象隐藏着困扰乡镇政府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系,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分散布局与集中布局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