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双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武术,由于深受中华文化辩证思维以及先秦时期儒、道诸家"德技并重"、"内外双修"武术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从其"外在结构"还是从其"内在精神"上来说,都充满了浓厚的"德技并重"、"内外双修"的色彩.文章从太极理念、重"劲"轻"力",由"技"入"道"三个层面对中华武术作了阐释,并提出今日武术应如何做到在继承中华武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使其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武为心画     
数年前,有一次在北大作国学讲座,有同学问,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我回答:境界。从技术上可以列出很多条特色与特点,但我认为,中国武术与其它运动,乃至与其它世界各国武术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中国武术的"境界"。武术的境界是一个武术家对武学的感悟,对人生感悟的体现,技术上再成熟,没有境界,充其量为"匠"。有无境界是衡量武者是否得窥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20,(1):58-63
武术常言"技近乎道",而达到这一境界的过程则是"由技及道"。通过梅洛-庞蒂身体图式的概念阐释武术中的身体主体,并对"由技及道"进行身体现象学考察可知,身体图式的统觉性和拓延性使武者整合感官的统一性,形成身体的时空感,实现身心合一、身物合一,使行为具有了"我能"的身体意向性,由此身体能够不经过分析演算的逻辑过程便自动"知道"如何在复杂的情景内完成身体动作,呈现为武术技艺的进道之状态。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武者的身体与万物互感互通,彻底消解了主客二分性而由技艺之道臻至天人合一之道。由此武者不仅通过身体图式使不可见的玄妙的"道"成为身体主体自动化之的过程,并且通过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道"成为了身体主体的现身情态,技艺与道通过身体主体真正被弥纶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武术的习得层次理论与规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本质、习得层次理论和规律进行论述,认为武术的本质在于其技击性;武术习得层次有"技"、"艺"、"道"三个方面;武术习得规律包括由技而进乎道的过程性规律,着熟、懂劲和神明阶段性规律,由术入道的修身规律和形神兼备的表现规律。学习武术应该遵循其习得规律,习武者应勤学苦练,然后方能领悟武术的真谛,还应结合武术发展的内在文化规律,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推进武术技击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武术境界论     
马剑  邱丕相 《体育学刊》2007,14(5):68-72
提出武术境界论题,其目的在于解决武林人的理想。武术境界是武术对武林人总的意义世界,是从现实的武术人生中抽象出来的理想世界。武术境界能够启迪武术人生,觉解习练武术应达的理想与意义,是武林人的心灵守护神。按照层次划分,武术境界包括“然境”、“术境”、“艺境”和“哲境”。具有什么样的武术境界,将会拥有什么样的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度研读了传统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研究认为,任何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武术技术技法的不同是区分武术拳种门派或者流派的主要标志;开展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的差异性时空语境对话,对其永远传承与创新,永远在新的具体历史语境条件下继承与创新地解读和重构,是武术研究和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对于武术来说,所谓的以有法为"无法"是针对武术修为者所达到的一种武功境界而言的。武术中的"有法"是指武术套路中的一拳一脚和一招一式,是指有形的东西;而"无法"则是指在对敌搏击中本能、下意识反应出的无形无象、变化万端、像水  相似文献   

9.
在默会认识论相关理论的启发下,重新阐释了武术"口传心授"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认为: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以技击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技术",存在难以充分用语言表达的"强的默会知识"(亲知、"使人巧"的能力之知)和在运动过程中所依赖的大量未被言说的"弱的默会知识"(各种或隐或显的"规矩"),这使习练者需要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明师"指点;正是在"明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习练者经过长期的体认功夫逐渐将规矩内化、身心整合,从而与"明师"和经典拳论中的相关体会与心得实现沟通,甚至步入"技进乎道"的高妙境界。对"口传心授"的传习方式进行研究并非要在当代社会将其全面复兴,只是要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武术的知识特点,从而发挥"口传心授"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所仍具有的相关重要价值与意义,如它有助于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满足大众由浅入深、精进技艺的内在需求以及学校培养武术精英人才的发展需求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例分析,探讨武术教学的方式方法,突出武德教育是"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德技双修体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2.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角度讨论了人们对于竞赛结果的价值判断,根据竞赛规则存在的必然性证明所谓"竞技规范"的无效性,尤其"竞技规范"作为竞赛规则以外约束运动员竞技行为和行动"第二规则"的不合理性.研究发现,竞赛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对于竞赛结果价值判断的不同理解,它们导致了人们参与竞技的目的的不同.为了使竞技运动能够健康发展,有必要理性地分析竞赛中"真"的价值与"好"的价值之间的区别,以及我们选择竞赛中在"好"的价值指引下产生的行为与行动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14.
“体、用”是太极拳练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太极拳完整性的一个体现,当今太极拳教学推广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与这两方面的偏废有关,即当今偏重“体”的练习,缺少“用”的实践和体验。建议今后的教学、推广中应注意“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姒刚彦 《体育科学》2006,26(10):43-48,53
从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新的定义,即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时各种逆境的成功应时。从该定义出发,构建了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模式,这一训练模式由4个阶段组成,即确认或预见典型逆境;找出合适的应时逆境方法;实施个人化的训练;评价训练效果。新定义及其训练模式直接植根于竞技运动实践,并以实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字及视频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练习的体会,对《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进行研究,旨在挖掘武术操中的武术技击动作,发掘武术操中对武术动作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其内涵的武术文化进行梳理,由表及里的简述了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传承,继而沿袭了武术“表”与“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足球萎靡不振的发展现实,国人在表达失望心情和发泄心中愤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足球的病根到底在何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什么不见成效;思考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基于这种认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批判性地思考中国足球急于求成的冒进机会主义行为;提出应准确定位中国足球,循序渐进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和努力实现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并呼吁当局者尽快建立厚积薄发的发展新思路来切实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全面复苏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力动作“掩手肱捶”技术动作的分析,说明神经系统调控下的“松紧转换”是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质量优劣的技术核心。并进一步对陈式太极拳松紧转换机制和人体机能健康的关系和作用进行基本阐述,认为陈式太极拳松紧转换锻炼是提高和增强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