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对我国五四新学作家的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曾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作为以对的学衡派同仁,则借助于华氏诗歌的译介,凸现了中国古诗化传统的价值。研究们则从多方面探析了华氏诗学观念和诗艺特质各种报刊和诗歌选本地登载了华氏诗歌名作。新中国成立50年来华慈 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坎坷曲折的 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消极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诗人到英国诗史上第一流大诗人的变化过程,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2.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译介和被接受、被研究的过程是极其曲折的,但它对推动各个时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造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够结合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这个过程有简明清晰的理解.在改进和发展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对现代西方哲学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20世纪中国曾激起了奇特的回响.伴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我国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接受和阐释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截然有别的特点.这一文学接受现象不仅体现了俄罗斯-苏联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而且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华氏的儿童观是其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灵魂前存在”和“儿童乃成人之父”两大核心理念。华氏的儿童现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华氏本人的创作历程,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作家的创作,对改善儿童的处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华氏的儿童观为人类的救赎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他,就是华罗庚. 据不完全统计,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 1本数学科普著作 国际上以华罗庚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认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接受理论,接受活动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活动,是建立在接受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理解活动。主体的话语系统、客观需求、情感和兴趣是实现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教学环境是一种对话环境,对话表现在师生之间,要体现师生的相互理解。理解教育理论倡导师生的相互理解,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在这种对话环境中,接受才是更为重要的,理解并不能保证接受,理解了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接受学生的一些表现。文章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下,分析了理解与接受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当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缺陷,并提出教师理解与接受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大纲、课程、教材等是治疗"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外部方案,那么身为英语教学主体的广大师生对中国英语的态度很可能是破解文化失语的内部心理机制。本研究以40名英语教师和46名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英语实践者对中国英语的感知及其态度倾向的原因。研究发现,整体上英语使用者对中国英语的理解度远大于接受度,对词汇层面的中国英语变体更为接受,而相对不接受句法和语用语篇层面的变体形式。教师群体的接受模式与学生群体相似,但在具体的语言特征上有区分。拒绝中国英语变体的主要原因有内化的本族语标准观念、对中国英语变体(将其等同于中式英语)的偏见等;接受中国英语变体的主要原因有使用者所持有的可理解性的语言标准、交际者身份表达工具等。本研究对以"中国英语"作为文化输出工具,并解决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这种本土化英语教育理念的实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需要厘清和阐明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十月革命外因决定的结果?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内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