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创作,是作家心灵感应和生活体验的产物。通过作品和资料,了解作家“心灵感应——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全面了解作家与生活、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从中发现时代生活对作家心灵艺术感应发生的深远影响,洞悉作家心灵触发、感染、思索、升华的轨迹,从而正确认识小说创作的“秘密”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命题不是最佳概括。文艺不是泛泛地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世界为“两个源泉”,也不是以创作主体为“直接源泉”和以社会生活为“最后源泉”,而应是以创作主体艺术生产实践为源泉。社会生活并不能离开创作主体自在地无条件地成为文艺源泉,只有当创作主体在艺术生产实践中同其建立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化关系时,相对于主体来说,它才构成文艺源泉的对象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 一作家、艺术家的个性与创作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历史上看,过去存在过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艺创作就是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的,即表现作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感受的”的,根本否认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另一种认为,文艺是“纯生活”的反映。作家的任务,就是“复制”生活,“如实”地反映客观环境、个别事物和自然状态。完全否认作者个性在创作中的作用。比如,存在主义的最大理论家海德格尔就说过:“艺术家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无  相似文献   

4.
“新体验小说”创作主张:文学不仅是作家艺术技巧的炫示,更是生活功底的较量。时代发展要求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把握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要求作家深入社会的某个层面,躬行实践,逼真而迅速地展示纷繁的当代生活,同时注重作家个性的表达和主观的感受,要求小说具有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 “新体验小说”肯定了“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必要性,却摒弃了以往要求文学反映生活的功利态度,提倡作家对生活的自觉审美观照。在内容上,它更关注社会的层  相似文献   

5.
罗素早就指出:“艺术要使儿童过上美好生活。”杜威也强调:“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生活是一种财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与创作素材。由于儿童自我回忆和结构能力的薄弱,儿童对自己生活观察行为的调整能力显得不足,对生活的观察十分散乱,不能主动地去观察一些有意义的题材。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的艺术观察力,  相似文献   

6.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作家只是为读者“布置方程式的符号”,并不想去求解方程式的答案。这话不全对,但也道出了某种创作规律。“方程式符号一指的是生活素材,“布置”则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的选择和处理。艺术构思不同,“布置”的效果也就不同。鲁迅的杂文是艺苑中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地“布置”着“方程式的符号”。《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就是典型的一例。这篇杂文引人注目的是,它用去一半篇幅摘录  相似文献   

7.
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心灵理想化了的艺术结晶。其中艺术想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家独特、厚实的生活实践是创作的宝贵艺术材料。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他总是生活在局部、特定的环境中,其生活经验就有一定的局限,他不可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所有的事物,因而,在创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一个强调主体精神的作家,他认为学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并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和晚明的性灵说中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林语堂创作中所要表现的“自我”,是主体特有的精神表记,自始至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在艺术发现阶段,他突出了感悟的作用;在艺术构思阶段,他看到了情感对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在艺术表达阶段,他提倡行于当行之时,止于不得不止处,随意而作,不拘格套。林语堂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接受“表现主义”,强调“自我”,也是时代精神使然。  相似文献   

9.
“冰”与“火”这两个意象指代的是毕飞宇创作的两面性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正是这种冷静与激情的二元创作模式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毕飞宇既不断自我重复又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也展现了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阔大的胸襟,是作家从事创作的基础,无此“诗之基”,创作就“如剪綵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叶燮语)。然而仅有这个基础还是不够的。作家要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体,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具有特出的智能结构,换言之,还必须具有超常的审美创造才能。为什么生活中思想先进、经历丰富,脑子里盛满了“故事”的人成不了作家?道理就在于此。足见超常的审美创造才能,是作家所以成为作家的关键性条件,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界限所在。多年来,我们偏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基础,这  相似文献   

11.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文艺现象是社会现象。作家创作小说不仅是个体精神劳动的产物,也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标志。每个作家的创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小说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如果说时代生活是坐标轴系,那么,不同作家的创作就是坐标轴上的不同“点”。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时代坐标轴上不同作家创作的“点”也构成了不同的艺术对比。因此,只有从现实对比和历史联系中分析小说的意旨倾向,才能正确判明它的性质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创作主体有无“才性”是能否从事创作的先决条件之一。“才性”来自于作家的先天禀赋,它是创作主体敏锐艺术感受力的一种表现,对创作主体的想象能力、审美感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批评家突出“才性”的功用。同时又强调作家的“才”必须与“胆”、“识”、“力”以及后天的“学”等因素相结合。这种阐发深刻洞察到艺术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就是作家认识艺术、模仿艺术的中介 ,是作家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那种不注重作品阅读的现象实质上是浮躁文风的表现 ,是不利于文学的繁荣的  相似文献   

16.
在1930年代的政治化语境中,穆时英创作了一批很有左翼色彩的大众文学,被左翼作家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是,“普罗文学”和“大众文学”全不是穆时英的真志趣,他所响慕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不信仰“某种思想或主义”,远离政治,他只是忠实于自己,忠实于生活,努力进行艺术的探讨,创作出标新立异的现代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7.
“艺术人格”是呈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创作主体的性格、心理、气质、能力、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也就是创作主体(作家)的人格特征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契合与联系。在郁达夫早期小说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大都是非常态的,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多余人”形象,多愁善感,意志薄弱,长于思想而短于行动,甚至不能与社会环境相协调。那么为什么郁达夫会在其创作的早期形成这种独特的“变态艺术人格”呢?  相似文献   

18.
创作与爱——从《真情永存》试析安德森的创作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依德认为,创作是个人的,是个人内心感受和愿望的实现。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非个人的,作家在创作时,是“更高意义上的人”——“集体的人”,是肩负着并铸造着人类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弗洛依德和荣格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各有侧重与合理性,但都不能概括作家创作的全部内涵。安德森以小说的形式在《真情永存》里透露了创作的“秘密”:创作一部作品需要爱作动力,创作一生的作品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19.
同别的文学样式相区别,散文艺术对生活真情实感的严格要求,不仅把作家“自我”赤裸裸的推到读者面前,而且就其人格的高下,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所有的优越评论家都承认美德有助于天才,作家为人愈好,愈能写出好作品”。(杨格《论独创性的写作》)朱自清先生的洽学、为文和为人是一致的,他的艺术志趣和人格涵养的统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和时代  相似文献   

20.
“冰”与“火”这两个意象指代的是毕飞宇创作的两面性: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正是这种冷静与激情的二元创作模式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毕飞宇既不断自我重复又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也展现了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