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与大地(土壤)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接地是确保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电气设备接地通过接地装置实施。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体称为接地体;连接电气设备与接地体之间的导线(或导体)称为接地线。  相似文献   

2.
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与大地(土壤)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接地是确保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电气设备接地通过接地装置实施。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体称为接地体;连接电气设备与接地体之间的导线(或导体)称为接地线。  相似文献   

3.
将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经接地线连接到接地极上,称为接地。亦可说成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与大地(土壤)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电力系统中接地的部分一般是中性点,也可以是相线上的某一点。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则是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一般为金属外壳。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体称为接地体;连接电气设备与接地体之间的导线(或导体)称为接地线。  相似文献   

4.
多年以来,在我们电力工程中,接地装置始终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项目,接地装置不仅关系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关系到人身的安全,不规范的接地装置对重大设备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接地装置质量问题发生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因此接地装置对于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接地装置、接地极、接地线接地装置,是指人为设置的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总称,埋入土壤内并与大地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组叫做接地体,也叫接地极,连接接地体与电气设备应接地部分的金属导体,叫接地线。二、装设接地装置的技术要求(一)装设接地装置的一般要求(1)充分利用并严格选择…  相似文献   

5.
谈到接地,我们首先要认识(零)地线,它实质上是一个基准电位,是一个平台的参照等位电动势。与电(信号)可算得上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接地是为了把一个局域电讯网络的基准电位统一。接地通常是指用电器与大地采用导体相连,使之与大地的零电位统一。可在电子技术中的地只是电路中的一等电位面。接地在电力和音响电子技术中既简单,又复杂,而且还必不可少。接地按作用可分为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在广电技术、音响技术中,以上几种接地类型都会遇到。现结合实际谈一下接地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接地技术主要是实现电流的导通进行保护,主要受体是大地。而等电位联结是通过对电气设备的连接,使得电气设备各处的电位相等或基本一致,从而防止由于电位差引起导致的伤人情况发生。因此,等电位联结技术与接地技术不是同一种电气技术,主要包括总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对三者特点、安装要求、测试方法和联结线截面大小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成为接地。接地是利用大地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发生故障和遭受雷击等情况下对地电流构成回路,从而保证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本文对接地装置、防雷装置的安装与维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1、接地系统的分类: 接地制式按照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的不同接地组合分类。按照IEC60364规定,接地系统一般由两个字母组成,必要时可加后续字母。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中性点对地的关系。T-直接接地;I-不接地或通过阻抗与大地相连。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设备外壳与大地的关系,T-独立于电源接地点的直接接地;N-表示直接与电源系统接地点或与该点引出的导体相连。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前的技术规范,大多是强调各种接地各自独立。当时主要是为减少设备间干扰。但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各种滤波技术的提高,现在大多数规范已采用共用接地装置。一个共用接地装置对不同种类的接地,既要起到泄放大电流(雷电流),也要消散小电流(设备及静电)的作用,同时又要提供信息系统的基准电位参考点。从泄放大电流到消散小电流,其相差1—3个数量级,不能简单地将不同量级的接地引入点合在一起。各接地引入点在共用接地装置中的位置仍应分开,相距一定的距离。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给出距离的计算方法,提出各种接地的引入点位置。  相似文献   

10.
吕闻 《大众科技》2012,(6):160-161
地线是用电的一种接地方式,也就是常用的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出现危险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如外壳等)用导线与大地做电气连接。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种用电安全措施。但很容易被人忽视,经常出现不正确的使用情况,以致降低甚至有时失去了接地线的安全保护作用。文章就地线在家居、电器、防雷、电力检修等几方面安全保护的重要作用作些分析,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气装置绝缘老化、磨损或被过电压击穿等原因都会使原来不带电的部分(如金属底座、金属外壳、金属框架等)带电,或者使原来带低压电的部分带上高压电,这些意外的不正常带电将会引起电气设备损坏和人身触电伤亡事故。本文分别对电气设备接地技术原则以及接地装置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说明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接地网的用途极其广泛,一般用在工作(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防雷电和防静电接地等,做好电网接地施工工作并确保接地装置的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维护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保障运行人员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10/0.4KV配电变电所的接地,常规的做法是将其外露导电部分(变压器外壳、高低压电电柜的框架等)和低压侧中性点共用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其依据是我国现行(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的下列有关各条的规定:第2.0.2条,变电所内,不同用途和不同电压的电气设备,除另有规定者外,应使用一个总的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下略)第4.1.1条,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力设备(注:指高压侧),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高压与低压电力设备共用的接地装置在与国外同行接触中,常被问及中国的变电…  相似文献   

14.
变电站电气设备要保证可靠运行及人身安全必须保证有可靠的接地,本文论述了变电站一次设备接地装置的布置、运维等方面的有关要求和接地不良引发的事故案例及相应采取措施。以期全面提高电气从业人员对变电站接地装置的认识,做好变电站接地装置运维工作,防止因接地装置故障引发事故。  相似文献   

15.
雷电灾害自古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其本身为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放电现象,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时,会导致火灾、爆炸及人员伤亡等情况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害.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高层建筑防雷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普通住宅)的防雷接地保护措施予以阐述.防直击雷装置由接闪器(避雷针或避雷带)、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能把雷电从被保护物上方安全泄入大地;防侧击雷措施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三类建筑物在高度60米以上设置均压环,均压环与金属门窗及构件连接,并将其与所有引下线焊接;防雷电波侵入措施要求各进出建筑物电缆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接地装置相连;针对接地类型为TN-S系统工程的接地安全保护措施,电源在进户处做重复接地,并将防雷接地、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及各弱电系统接地共用一个联合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接地保护的另一有效措施为等电位联结,其在配电间、设备机房及浴室发挥重要作用.普通建筑物采取了上述行之有效防雷接地保护措施,使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的雷电予以科学有效的控制,以保证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低压配电系统中,无论是保护接地还是保护接零,只要相线与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触,就会形成故障回路,并产生故障电流,在外壳与大地间产生危险的电位差,使触及带电外壳的人有生命危险。为了保护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推广选用比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更加完善的安全措施,即装设漏电保护器。只有合理使用漏电保护器,才能达到保护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三相交流配电网中,中性点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与接近大地电位,一般可以认为是通过地电位进行控制和分析,在配电网中这个中性点是不固定的。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涉及到电力系统多个综合性技术方式,并且结合当前实际工作中的各个技术性问题分析。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电气设备和各个线路的绝缘水平以及继电器的灵敏性,一般都是选择能够避免各种因素干扰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本文提出了架空配电网络、电缆和架空线路混合的配电线路中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旨在为日后同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几种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的论述,讲述智能楼宇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介绍了建筑物的共用接地装置和等电位连接的措施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几种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的论述,讲述智能楼宇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介绍了建筑物的共用接地装置和等电位连接的措施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接地,就是把设备的某一部分通过接地装置同大地紧密连接在一起。进行接地工作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可以对干扰起到抑制作用,进而确保机房中设备及系统的稳定工作;其二,可以保证操作人员及机械设备自身的安全。在发射台中的接地内容应包括所有关于接地的问题,一般可划分为: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及防静电接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