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印象     
东丰 《初中生辅导》2008,(Z4):78-80
敦煌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那里有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我曾因参加一次学术会议而有幸去了一次慕名已久的敦煌。敦煌之旅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难忘印象。"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曾经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边关重镇。敦煌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还因为那里有莫高窟中的藏经洞,沙鸣山和月牙泉。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还将起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敦煌文化,也将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入认识,这不但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将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敦煌文化概述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而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甚至还被称为是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它保存了公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2.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3.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敦煌莫高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敦煌灿烂的文化。那精美的石窟艺术,那遍地的文物遗迹,那浩瀚的典籍文献,那神秘的高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敦煌莫高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北的大漠上。今天,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去触摸莫高…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家乡敦煌因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被誉为"人类的敦煌""世界的敦煌""文化的敦煌"。敦煌拥有如此的赞誉,这是敦煌人的骄傲,但也无不警示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素质,传播文明。我们每个敦煌人都是家乡的明信片,都是传承文明的活动窗口。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前沿阵地,就应开发资源,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敦煌的知识,了解敦煌文化历史。我们的学校鸣山小学就建在鸣沙山脚  相似文献   

5.
敦煌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背景形成敦煌佛教艺术浓厚的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多变的时代风格。它虽然取材于佛经的一种艺术,但是它的审美意识并不单纯地取决于佛教教义。莫高窟开凿之前,敦煌经过两汉、三国、西晋、前凉(前111年——366年)近五个世纪的经营,汉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生根成长,到五凉之世(301——438年)开花结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河西文化。敦煌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历史背景下,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6.
拜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文化苦旅》),我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本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悄无声息而又堂而皇之地强行装上马车,一车车地消失在沙漠尽头时,我的心头又涌起了一阵酸楚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周国平先生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然,没有传承的文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快就会被历史长河冲刷湮没。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的使命。“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见证了中国的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历经千年风雨,她仍能辉煌浩荡,得益于一批批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敦煌儿女”。“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戈壁大漠。五十七年默默守护,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她用数字敦煌将莫高窟呈现给世人,凭赤子热血让世界见证中国之强盛。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论述了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洞窟形制,并从中分析出莫高窟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0,(5):61-67,80
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110周年之际,笔者着眼于长江之南的九华山与丝绸之路的敦煌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考证了[天仙子]留住九华云一片、[捣练子]原是傩戏《孟姜女》的片断、傩舞《舞回回》竟然是《西凉伎》的孑遗、敦煌也有《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敦煌壁画中的地藏菩萨、流落海外的地藏绘画品等文化现象,研究了敦煌与九华山的文明互动,初探了敦煌与九华山之间的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10.
敦煌研究院为纪念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而汇编的丛书《敦煌研究文集》之史苇湘先生《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一书,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推论《贤愚经》集成于公元435年之前,由此分析莫高窟第275窟是此间《贤愚经》自高昌传往凉州途经敦煌时所凿。  相似文献   

12.
解放前,著名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曾历经自然和人为的严重破坏和文物流失。解放后,党和国家对莫高窟保护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60年代,国家文化部徐平羽副部长率领敦煌考察组前赴敦煌实地考察,以其多年的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的丰富经验,果断抓住时机,对莫高窟进行抢修,使得大规模的敦煌莫高窟加固工程,包括栈道修建,在多方努力下,于1966年7月基本竣工。其抢救敦煌莫高窟的事迹至今为人缅怀。  相似文献   

13.
广义的当代敦煌题材散文包括几种类型:一是有关敦煌学几代学人的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和记人散文。二是有关敦煌史实、敦煌文化的介绍性、解说性散文。三是狭义的散文,又可分三类:文化散文和文化评论;游记;生态散文。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游客的鄙俗心态形成巨大反差,其结果是敦煌形象被有关莫高窟的一般性知识和导游的解说词定型化为刻板印象,既有某种宗教艺术的神圣感,又被鄙俗化、平面化为感官猎奇的景观。狭义的敦煌题材散文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把握敦煌形象:一是依靠刻板印象把敦煌神圣化,或依靠想象将它美化、诗化;二是描绘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等由莫高窟带动的周边景点,从中发现旅游乐趣(主要来自旅游介绍形成的刻板印象);三是关注敦煌生态危机,以切身感受和材料披露表达生态保护意识。其中,从生命体验出发,在敦煌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中体味人生,以人的真实存在呈现敦煌真实形象的作品极其罕见。敦煌游记已经变成快餐消费式的文化商品,暴露出重复写作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正>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著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以及在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内游览、考察或者进行其他活动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相似文献   

16.
刘菲 《文教资料》2014,(13):58-59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是我国古代洞壁建筑、佛教文化、壁画文化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与建筑人物信息,为世人展现了一个辉煌的南北朝时期。本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涵盖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人物画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成人高教学刊》2008,(2):F0002-F0002
自汉代起就作为中土门户和丝绸之路要塞的敦煌,在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年之间,迎纳西来的佛教文化,通连汉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形成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宝库,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中国中古时期造型艺术最为集中的遗存。 敦煌艺术的首要特点是建筑、雕塑与绘画的“三位一体”。石窟开凿形如佛堂,彩塑造型丰富精美。壁画满布壁面窟顶。与塑像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其他佛教艺术胜地相比,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是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导致了一门真正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的逐渐兴起、形成和发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敦煌学最初是伴随着大量敦煌文物的被劫掠、遭流失而产生的,因此对中国学术界来说,也伴随着伤心耻辱与发愤崛起。今天,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个结论已被世人普遍认同之时,我们尤其不应忘记数代学人为此抛洒的心血与付出的辛劳。敦煌学近百年的历史,既艰难而曲折,也充满了自豪与希望。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交融与创新:莫高窟创建1650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举行。作者在这篇欢迎辞中阐述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性、自发性和进取性;并着重强调了保护、研究、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的紧迫性、科技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相似文献   

20.
敦煌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广阔的艺术天堂,其中的莫高窟壁画作为艺术瑰宝令后人望尘莫及。本文在了解并研究了关于莫高窟壁画艺术特点的同时,力求继续挖掘敦煌这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发现其更多更美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