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时候,现实的不可能性是一 种制约和束缚。创作时,要从假设入 手,敢于打破这种不可能。即要超越现实,往“假如可能”的方面想,这样,往往会有创新之笔。散文大家朱自清就是这方面的高手。请看他在《绿》中的精彩假设: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朱自清两个恰到好处的假设,写得颇有创意。“绿水”是不能像绸缎那样裁的,同样,“绿水”也是不能作为“眼”来用的。可作者大胆假设,借此写出了潭水“绿”的可爱。其…  相似文献   

2.
疑问孕育着创新的机遇。创新 由疑而生。 马克思从研究有关资产阶级剥削的种种疑问,特别是从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入手,针对资产阶级学者从掩盖资本的剥削本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出发,否认资本是历史范畴,硬说生产资料和货币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资本的谬论,用了毕生的精力,写出了《资本论》,创立了无产阶级的伟大理论,成为人类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在这部不朽的巨著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它的内部矛盾,以大量的论据,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对马克思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3.
写文章,能尺水兴波,是一种创 造技能。通过事件、情节的出人意料 的衔接,创造新奇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结果,给既定的语境生出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延续,也是一种创造。请看下面的一则短文: 明代画家唐伯虎作诗曾借助奇妙的延续,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我们不妨看看这段流传的佳话。唐伯虎对门有一家富翁,一日,富翁为其母亲过生日,请唐伯虎来绘画题诗,为其母祝寿。唐伯虎先画了一幅《蟠桃献寿》,然后拿起笔在画上题诗。诗的第一句是“这个老妇不是人”,顿使举座失色。可他接着写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人们转怒为喜。…  相似文献   

4.
以形象写抽象,是表达方式中 的一种创造。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就是以形象写抽象的佳句。它是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创造。 用典型的、富有特征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涵义。例如歌曲《走进新时代》的唱词就用了这种创作方法: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新时代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用形象的歌曲歌颂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用通俗的、富有类似特点的生动事例表达抽象的内容。例如作家二月河向读者介绍创作“帝王系列”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比喻,又叫打比方。要把抽象、 生疏、难懂的事物表达得具体、通 俗、形象、易明,就常常借用比喻。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是表达方法上的一种创造。 创作中遇到抽象、深奥、难以直接表述的内容时,不妨使用比喻。 如,要向青少年介绍“什么是寓言”,“寓言有什么作用”,就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枯燥地作内容的阐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用了四组比喻,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非常精彩,堪称一绝。请看: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这是唐朝大诗人运用类比求创新的典型例子。他不正写枫叶之红,而是通过枫叶的红色与春天的红花对比,让读者自已去想象枫叶比春花更红的情景。这一创造,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这是类比正衬的妙笔,那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是类比反衬的佳句。欲求写静,反而写声,因为写声,更觉其静。这是创新的胆色和技巧的绝妙结合,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瑞士著名科学家阿·皮卡尔父子就运用此法,利用平流层原理和自己设计的平流层气…  相似文献   

7.
求异,是创新的发端。 有人认为,“清闲是福”。悠悠 闲闲,没有压力,多好。有同学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不闲”才是“福”。看下面的短文《人生──什么是福?》(节录): 有人说,清闲是福,没有烦扰,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我却认为:“不闲是福”。工人不闲,企业兴旺;农民不闲,五谷丰登;商人不闲,财源茂盛;学子不闲,学业有成。 闲人朋友少,门路窄,办事难;闲人懒惰,无事生非,飞长流短,遭人白眼。忙人朋友多,门路广,办事容易;忙人忙,忙里忙外,正是事业兴旺发达的象征。 人生忙不足畏,最忌闲生无聊而坠志。 从一…  相似文献   

8.
电影《雅马哈鱼档》的作者章 以武谈到创作体会时认为,联想和 想象是创造的两张翅膀。从生活中发现有创新意义的素材,必须借助于丰富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的一样,“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活动”。 著名学者王力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屈原、李白……”想象是创造的先导。联想和想象都是一种心理活动。联想指的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写作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往…  相似文献   

9.
象征是一种创造性的创作方 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创 造。文学家常用象征或修辞法,状难写之物于目前。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战斗诗篇──《海燕》,是作者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 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海燕”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 者”的意思,作者用她来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 命的先驱者,整篇散文诗通过对海燕的赞颂,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作品通篇运用象征手法,如用海鸥、海鸭…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 要创新,就要破旧;只有破旧,才能立 新。突破旧说,就是一个创新点。请看下面一篇短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其中“破万卷”是什么意思?传统的说法认为即多读书。如《古代诗词曲名句选》注释说:“破万卷,极言读书之多。”“破:尽,遍。”这样,“破万卷”就是“读遍万卷”之意了。依笔者愚见,“破”字解释为“尽,遍”是欠周全的,也似乎无典可稽。“读书万卷”与“读书遍万卷”又有多大区别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是极讲究炼字、炼意的,细味杜甫用作诗眼…  相似文献   

11.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 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看,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苏东坡的名作《题西林壁》是一首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创作这首诗,运用了发散思维。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奇特的风光:正看,高岭横空,侧看,奇峰峻峭。从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庐山的形状,各不相同。它形象地说明,一个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发…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许多运 用收敛思维的名句。如“看万山红 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大有收万物于笔端的大家风范。文学创作的原则之一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来自现实生活,但又比生活中的原型要典型,因为他是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概括。这种高于生活原型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运用收敛思维进行创作的结果。所谓“收敛思考”,指的是在详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概括分析,提取众多材料中的相同(或相近)的因子,并加以归纳提炼,形成新…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王国维借用名句表 达读书学习的不同境界:为伊消得 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进程为:苦学──持志──发现。 傅学德用《桃花源记》形容三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差生只会欣赏桃花;中等生不仅会欣赏桃花,而且会到溪里打鱼,但到了桃林尽处,溪流源头,便以为“山穷水尽”了;高材生不仅可以发现山洞,而且凭“仿佛若有光”,就可联想到山洞那头必有天地,并且大胆采取行动。 江泽民妙答中外记者的事例,是借引发挥的典型: 记者:“请问江主席,两岸如果开战,岂不是相煎何太急?” 江主席:“你这…  相似文献   

15.
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之 一。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进入 创新大门的必由之路。写创新作文,要靠思维的敏锐性。 1926年,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在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敏锐的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究竟由谁来掌握?”的重大问题,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用问句巧妙地提出和回答了这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政治领域和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创新;陈景润研究“1+1”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科学领域的创新;面对一夜春雨,诗人孟浩然写了《春晓》,提出了“春眠不…  相似文献   

16.
巧妇需要好米。创新作文需要 有创新题材。就作文而言,要使文章 具有创新意味,材料的筛选,是其中的一个切入口。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写得有新意,不得不注意创新材料的选择。 如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题目,安徽学生王侠的获奖文章是这样用例的(片段): “高射炮可以把飞机打下来,打蚊子就远不如用蝇拍;拳头可以致人于死命,而打跳蚤则只能是自己吃亏;人干渴于沙漠之中,一口水能够救命,而所携带的千斤黄金则只能成为累赘。……”三个例子,通俗生动,新鲜活泼,道理寓于趣味之中。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作者还恰到…  相似文献   

17.
白志伟 《新疆教育》2013,(14):23-24
提倡创新教育的新时期,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相似文献   

18.
甲练前导引一、关于“创新”解读关于“有创新”,2004年《考试大纲》的解释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项考查既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代精神,又是高考对学生写作的一项更高程度的新要求。这里我们向考生朋友推荐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奥运出嫁》。这篇作文写得相当精  相似文献   

19.
概述民俗文化说到底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文化样式。它流行于民间,或以文字记载,或以口口相传,为大众所自觉传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载体,传承各民族在本民族形成、发展、壮大过程中展现出的特有的一种文化生存发展的氛围。民俗文化如同一面镜子,它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风俗、风貌、风韵。民俗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连绵不绝的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2.地域性强。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3.凝聚力强。以汉族为例:她之所以凝聚成为一个大民族,原因固然很多,但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或是海外异国他乡,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华侨华人,都是千里同俗、万里同风,无一例外。这种独特而又共同的乡音、乡愁、乡味,是世界其它民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中学生了解一些民俗文化背景是极其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概述 文化名人是对古今中外在文化方面作出卓越成就者的一个比较宽泛的提法。以身份而论,通常有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有、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具体的称谓。但由于“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泛滥和贬值,按眼下时尚的说法,所谓的歌星、影星、球星等一类人有时候也堂而皇之冠以“文化名人”的头衔,对于这一点,也只好勉强接受,因为有广大的“追星族”的存在。其实像孔子与张艺谋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总之文化名人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功人士,上至统治阶层的塔尖,如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下至平民百姓,如平凡的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