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当孩子的问题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更为突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一些学校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只应该是其基本意识。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课…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正热烈地开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研究高中英语问学式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在这里,"问学式课堂"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围绕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进行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创新精神,呵护高中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和激励求知欲。笔者探讨了新课程下对"问学"课堂的几点理解。在"问学式课堂"中,我们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不再围绕着教师的讲授来开展课题教学,而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让提问促进学生学习,以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如何激发学生生疑?本文结合美国八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和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试分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本文从问题要有适度的障碍性、开放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四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有一则幽默故事:一个牧师的烟瘾很大,有一次他问上司,祈祷的时候能不能抽烟?上司回答说不行;后来他换了一个问法,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结果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可见问法不同,答案就会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6.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一、以"情"引问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向文本提问。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体现探究性,注重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建构知识情感的学习过程。长期坚持,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增强,就越来越想问了。二、以"法"教问  相似文献   

8.
延展性问题就是指通过具体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依据性质和程度的不同体验变化结果。数学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让学生适应问题的现实性、开放性,获得多种答案或多种解法,推广、扩充或迁移知识。数学学习过程中注重问题设计,把原问题进行延伸拓展,转化新知识、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为其学习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会梳理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提问的习惯,从而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0.
"问"是"学"的起点,只有会问,才能会学,因此,打造"儿童问学课堂"价值重大。作为国家级课外阅读课题的参与者,笔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绘本教学。本文从审视绘本教学的现状入手,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主张打造"儿童问学课堂",以问启学,以问导学,以问延学,让学习更主动、更灵动、更生动,激发英语课堂活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儿童问学课堂"是新常态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它顺应儿童好问的天性,把"问"和"学"的权利还给儿童,优化儿童的学习过程。问学,生成问题是前提,自主实践是基础,形成学力是归宿。问学课堂,要唤醒儿童问学的动机,营造民主的问学氛围,采用贴近儿童天性的评价来保持问学的动力,让儿童在快乐学习中形成"学问"。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平民出身。他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战斗唯物主义者,有特殊贡献的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发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以下凡引《论衡》均只说篇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对中国教育一针见血地指出:“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未能把它有机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  相似文献   

17.
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近日在沪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16日《文汇报》讯“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6月l5日在沪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育学”问对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持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  相似文献   

20.
“生问材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文章从立足起点设计“生问材料”导学、呈现多种样态“生问材料”引问、厘清逻辑结构“生问材料”发问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小学数学的“生问材料”优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