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艺术创作中,所谓“模特儿”,实际上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作为艺术概括的对象,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模特儿”与“原型”这两个概念,人们现在往往互用。一般地说,作家、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典型时,心目中都有“模特儿”,特别是成功的艺术典型的创造更是如此。在我们文艺创作界和理论界,对于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典型时要不要以“模特  相似文献   

2.
数学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它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而很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力研究小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要学习的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植根于广阔的现实生活的经验背景中进行教学。一、 将数学概念还原成生活原型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认为,任何数学问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数学概念亦是如此,特别是小学阶段一些基本的数学概…  相似文献   

3.
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来,即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习作属于练笔性质,不是文学创作,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贯彻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1)寻找“生活原型”.数学在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生活原型”,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  相似文献   

5.
正一、重观察感知,建立空间观念1.摄取现实原型,唤醒生活经验认识物体时,教师可摄取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来帮助学生抽象出各种图形。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形状的实物图片如红领巾、建筑物、交通标志牌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自然地抽象出三角形。这样以生活原型作为思维的材料,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2.抽象标准模型,建构概念表象如上例,当学生概括出三角形时,课件隐去实物,抽象出各种三角形,把学生引入标准三角形的世界,再跟进  相似文献   

6.
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要求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 ,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来 ,即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条文艺理论原则自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对文学写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以此要求学生习作就显得不切实际 ,强人所难。因为学生习作属于练笔性质 ,不是文学创作 ,只要“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用表达方式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就可以了 ,实无“典型性”之必要。但长期“为考而教”“为考而作”…  相似文献   

7.
在文艺创作中,想象是指作者进行艺术概括时,把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熔铸到一个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环境中去的思维活动。想象决非凭空臆造,而是源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的。作家笔下塑造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倾注着他对生活的关切、热爱或憎恶。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流露出执著寻求光明和理想的情感。“定然在天街闲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长智能、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如何开放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开放应用题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向生活实践,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而又活泼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教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在第一次接触10+4×3这类题目时,方法是“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方法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抽象概括,是两种教学思想,其效果必定大不一样。“生活化”训练设计如下:(1)展示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10.
宋代朱熹诗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是语言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源泉。真情实感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的直接来自学生的亲身实践;有的间接来自他人的传递和书刊、电影、电视等的传播。学生这种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论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都不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诱导启发”作用,可见“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下面试图探讨在“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启发方式。一、原型启发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所谓原型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实际问题,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例如,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一、打开“窗口”,叩开思维之门一个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往往会引用一些典型的生活材料作为一堂课、一个问题的开始或结尾,这样常常能起到抓住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作用。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开“窗口”,引进的是生动的生活材料,这样的材料才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不同的生活材料在促进学生思维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这并不是说现实生活所见到的事物都可以入画。画家在对人物或景物描绘时,有意无意都要对素材取舍,留下美观的能入画的内容进行“艺术的真实”描绘,因为生活中的美是分散的、不充分的,所以中国画家讲究“师法造化,终得心源”。鲁迅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型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对已有材料的经验进行重组、替换逐步展开的.根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以课本例、习题为原型,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探索,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在圆一章教学中的一节变式探索试验课的实录,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江苏省盐城市的中考作文是一篇话题作文,要求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试卷提供了这样一段背景材料: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靠的是坚韧不拔,靠的是踏实苦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在写作要求中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在阅卷要求中,命题…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认知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上的。创造思维所走的正确认识之路是:认识的着眼点-着力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的出发点-瞄准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认识的关键点-努力把认识引向深入;认识的落脚点-把理性的思索落实到能动地改造生活;认识的根本点-立足变革现实的实践进行理想论创新。科学的分析概括,为创造思维提供了合理、有效、正确的模式和手段,它包括:分析概括的第一步工作-对事物的系统作“分解”的认识;分析概括的方向-高层次地实现认识的飞跃;分析概括的目标-立足实践构建思维理论体系;分析概括的方法-靠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求得新颖独到的发现;分析概括的结果-以科学的辐合思维推论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小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辐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层平台,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成长阶梯3 3-6岁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它通过在“头脑中”演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来进行思考和学习。具体形象是儿童的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它提供了幼儿进行初步概括的可能性。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