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彩词是感知、理解、认识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由于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本文拟以“白”和“红”两种色彩为中心,通过对中日两国代表性色彩的比较,探讨两国色彩意识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螃蟹城     
我特别喜欢吃螃蟹,碰巧我家的新居也安在一个叫“螃蟹城”的地方。无论是上海地图,还是中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上,都没有它的踪影!如今,是人口、信息科技爆炸的时代:上海人多,北京人多,纽约人多,世界上到处人多。马路上、大街上车挨车人挤人,几乎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经常对客人说:“今晚你们只能和壁画一起睡了。”我真想有个宽敞、舒适的家。嘿,没想到我竟梦想成真。像变戏法一样,我从上海人变成了“螃蟹城”的居民。你要问我它长什么样?那我可不知道!因为我还没去那儿呢!只是在“螃蟹城”的“居民订单室”里签了个名,那还…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涟水县委、县政府近日决定以建设五大教育园区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教育产业化总体规划,将涟水县城建成教育城。素有“读书之乡”美称的涟水县城,目前已初步显现出教育城的雏型,在16.3平方公里的县城中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6所,在校  相似文献   

4.
论国号     
一“国家”和“天下”要说明什么是国号,首先须弄清什么是国家。古代对国家一般简称为国。国字的原始意义,依《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先秦时代,凡是境内之封,郊内之都,以及诸侯食邑,无不称之为国。《孟子·离娄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所谓国中,是指都城之中,这里是指齐国首都临淄城中。“国”和“天下”,在先秦时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名词。在儒、道、墨、法等家的著作中,都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的。《论语·尧曰》记孔子的话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说明“国”和“天下”在孔子看起来已经是不相  相似文献   

5.
郭灿金 《小读者》2010,(10):49-49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相似文献   

6.
《世本·居篇》之说“契居蕃”,“蕃”为何地?历来众说纷纭,争论千年。然从文献、考古、金石文字众多方面考证,蕃,即是番吾,位于滹沱河南岸,在今黄壁庄水库之中。汉代蒲吾县,战国番吾城,乃商民族始祖聚居地。契之子昭明居砥石,乃泯水流域,在今元氏、高邑、临城。契之母简狄,乃有娥氏之女。新乐、无极出土过刻有“女戎”字样的商代青铜器。更为重要的是元氏西庄村出土的刻有“隹戎’’进攻柢国铭文的青铜簋,为进一步确证商民族起源滹沱河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后期“城人”与“城体制”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城人”即是高句丽各城中的军士。它是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变化和部族化政权体制相作用的必然产物。“城人”是高句丽“城体制”社会结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高句丽山城防御所倚重的最主要力量。通过部族体制组织起来的“城人”使得高句丽后期的各“城”团聚成了一个个难以攻克的军事据点,是“城体制”得以取代五部制成为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由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4日-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333年冬天,亚历山大率军攻入戈底乌斯城。城中的神庙内,有一个著名的“戈底乌斯绳结”,十分难解。据当地流传的神谕(yu)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来了,他费了很大劲同样没有把它解开。最后,他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海要建设与国际一流城市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首先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城镇建置作为大理国“郡县制”文化的实践单元,政治军事的职能属性始终伴随着其自身的建设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蛮贵族们的割据自固,客观上造成了大理国各个军政区划的治所城镇数量增加。同时,大理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社会发展依然极不平衡,白蛮与乌蛮的社会发展程度差距依然较大。通过“以县为部”“谓笼为城”,大理国把更加广泛的乌蛮系统民族纳入王国的区划统治体系当中,造成了众多乌蛮部落向基层行政单元的转化,出现乌蛮聚落城镇化的倾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宋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初级统一体”的形成,加速了西南边疆乌蛮系统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米脂婆姨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各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苏轼说:“国之长短在风俗。”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大学城建设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大学城始建于20世纪末期,至今已形成以“2+2+X”模式为主线的高校布局结构,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首先归纳了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城建设模式。其次,对同为政府主导下自主构建的松江和杨浦大学城进行现状分析,指出大学城建设效益不显著的原因。最后,提出大学城进一步建设和优化的建议。本文旨在总结上海大学城建设的优劣得失,为上海发展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城市、完成“科教兴市”战略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4.
德育举     
这一年属于德育.上海明确2005年是“德育落实年”和“师德建设年”:这一季更属于德育,2005年3月14日,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隆重举行.以“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为目标的德育蓝图绘就,它标志着上海德育翻开了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15.
在抗战文学中,作为文化符码的贵州意象在不同作家笔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以一种历久而弥新的文化资源参与抗战时期新文化的重构.它曾因相对封闭而不被发现,也以同样的原因保存了其特有的民族与民间文化,以它的“山”和“城”,以它的恬静和崇高,重塑着民族精神和性格,从而在抗战时期主体性诉求更为强烈的语境下成为了新文化建设的一个有力资源,并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妈阁城的身份指向了它特有的文化特质,城市中的人群中可看到城市在塑造个体的个性特质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城市的方式。聚集在妈阁城中的赌徒身上有着妈阁城的印记,反过来个体的行为又影响了城市的文化走向,但是妈阁城并不是这些赌徒迷恋于赌博的原因,是民族的劣根性使然。被诱发的赌性使人性沦落,使道德丧失到最底层,严歌苓在其中将赌博扩大为一个"妈阁性",并升华为国民劣根性。小说对城中人的剖析通过身体指向灵魂,通过外在和内在的双重沦落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柳巷作为太原目前最重要的商业街区,不仅在太原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价值。柳巷是宋代以来太原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宋代新建太原城后,城市的商贸活动开始活跃和繁荣起来;明清时期,最终以柳巷为中心将原先城市南部的商业区域连为一体,在太原城中形成了功能齐备、商贾云集的商业区域,此时的柳巷,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区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段一平 《保山师专学报》2011,(3):F0002-F0002,F0003
笔者在《红土高原上的古老城邦》一文中。曾引用民国《保山县志》中的以下记载来论述保山城的创建过程:“唐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拓俞城即保山城。也就是说,保山城是南诏民族创建的。那么。保山城又是怎样由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城市演变成后来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充满了汉文化的城市的呢?这主要是进入明朝以后,朱元璋平定了云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云南的治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建设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瑞士名城日内瓦则是众多花园城市中的佼佼者。她以无与伦比的魅力,被誉为“国际城”和“世界花园”。凡是到过日内瓦的人,都会认为去日内瓦旅游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日内瓦的名气虽然很大,但它全然没有像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那样大都市的喧闹气氛。你在日内瓦的大街上行走,皮鞋上不会沾染灰尘。马路并不十分宽阔,但却非常整洁。这里没有摩天大厦,但居室却十分幽雅舒适。日内瓦位于瑞士西南部,坐落在美丽多姿的布郎山下。其旧城建于北部山坡上,那里保存着颇具欧洲特色的古代城  相似文献   

20.
邺是三至六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形制呈横或纵长方形。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俗称“七五城”,考古实测东西2400米,最宽处2620米,南北1700米,平面呈横长方形;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实地勘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平面呈纵长方形。两城相接,中间有一垣相隔。北城建于东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在这里建都;南城建于东魏北齐,并定鼎于此。东魏北齐重建与扩建邺都,以北城中轴线为基准,向南延伸拓展,与后来明代扩建北京外城的设计理念完全一致。中轴线贯穿南北二城,宫城位于都城北部中央,象征紫微垣据天之中,外朝、内朝主要建筑均布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宫室、翼室左右对称排列。宫城之外为郭城,相套呈“回”字形,城内街路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街区,每一街区即一里坊,坊市位于宫城南之中线两侧,城门名称按东南西北方位和春夏秋冬四时命设,其设计规划反映出建造者的“天象”意识,力求“天、地、人”完美和谐。这一城制初具于东汉后期,经曹魏、后赵、东魏、北齐不断改进,最终在邺南城的制度中得到总结。邺城城制开启了隋唐都城制度,影响及于明清之北京,在中国古都城制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并起了都城礼制的变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