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洁及其散文确实与众不同,有着超凡脱俗的魅力和圣洁的光辉。具体说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感悟生命和为生命歌唱;二是在坚持现代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和不屈不挠、奋斗不止的精神时,又不失女性的温柔多情、容忍宽谅和善解人意,尤其不失对男性的理解、关爱和善意,更不失和谐、从容与宁静;三是宅府仁慈被及万物。  相似文献   

2.
而今的文学创作仿佛走入了一个怪圈作家流派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让人久思而不得其解。读李艳庭同学的文章,总给人一种似有所悟的感觉。读他的散文,我们仿佛一步步走进他平和宁静的内心深处,聆听他快乐、轻松的歌与他一起分享人生的欢乐与忧伤。文学是人学,文学所表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写散文处处有“我”在,而又最忌故意表现自我,要做到这一点,“纯”和“真”是至关重要的,点滴纯真的感受胜却大篇造作的表现自我,这也许就是李艳庭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一点启迪。艳庭同学还年少,…  相似文献   

3.
钟敬文先生散文创作的初始阶段曾深受周作人闲话体散文的影响,但钟敬文在本质上并非一个智者而是一个诗人,这决定了他后来的散文创作从闲话体转向抒情体。他以一颗伤感之心对自然万物和人生进行细致的体察和品味,以灵动、从容的笔调去表达心灵的宁静、智慧和诗性。用清幽、悲惋、流逸可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勾淼 《文教资料》2007,(9):56-57
引言散文贵“散”,不拘成法,运笔如风,抒情、叙事、议论兼而有之;浓淡疏密,各得体宜,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王风)。张培基先生在选材上比较喜欢翻译中国现代散文,正如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序言中写道:“读散文是一种享受,它比诗歌易懂,比小说读来省劲。  相似文献   

5.
周涛从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以来的28年间,从一个创作者成为了中国著名诗人,继而又成为一个散文大家,其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他的诗歌。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旅诗人,他又是个极具天才灵性的诗人,从诗人到散文家,周涛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现自己才华的领域和便捷表现生命感悟的文本,其独特的创作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深刻体现了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哲思、想象。他的散文如贝多芬的音乐,如书法中的“狂草”,像那些巩乃斯的群马,在做一次亘绝千古最写意的狂奔。  相似文献   

6.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极其质朴而内蕴极其深厚的散文。这样的散文“易学而难工”。如何读透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读出情感的真,二是要读出写法的巧,三是要读出语言的味。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 风景秀丽的张家界有一个索溪峪,因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索溪峪的“野”》(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情。这篇散文,通过作者活泼、灵动而又不失旷达的语言,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原始”的、另类的天窗,展示了索溪峪带来的神奇、迷人和惊喜。  相似文献   

8.
郑明芳,“一本耐读的书”优秀的人,都像耐读的书。与红领巾结缘40余年的宁波市青少年宫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郑明芳,就是一本值得捧读、也经得起阅读的书。他孜孜追求红领巾事业的40年,像一本长篇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故事跌宕起伏,让人读了放不下手;他精心辅导的宁波市少先队工作,像一本文化散文,大气且不失精致,处处散发着时代气息;他长期积淀的领导管理方略与理性思维,像一本学术著作,将一道道哲学命题化为具体而又生动的实践,细细读来更觉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8,(9)
贾平凹的散文选材广泛,眼底心中,种种细节皆可入文,尺幅之间个性情致毕现。他的散文如石、如兰、如梅、如水,在轻灵细腻、平实从容、水墨样清淡的文字中闪烁着哲理的光芒,流露着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仿佛一道源自深山的清流,自然而从容地汩汩流出,流进万丈红尘,不动声色间涤荡众生心灵的尘埃。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他的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徐志摩散文创作的美学灵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文创作中,徐志摩以其“跑野马”的行文,“浓得化不开”的色彩,开创了独具个性的“自由体”①,成为“五四”散文大家之一.读志摩散文,你会得出两个突出印象:一是从那口气、情感、章法的自然协调中感到他鲜明活脱的个性,“只要是他写的,摆在你面前一读,绝不会指不出它的作者”②;另一个是他那感染人的魔力,“无论谁,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点头,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③要搞清这其中的原因,从而把握志摩散文创作现象和艺术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认识志摩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散文名家刘白羽的《巍然天地之间》,大气磅礴,语壮词工,读之令人赞叹不已,但细细品之亦不乏瑕斑之处。段五:“如果说这巨人的脸是无比庄严、无比坚毅的,他左肩上露出一个男囚的脸充满愤怒,像涌着大海怒潮呈现出的神态。与此对衬的巨人的右方一个女囚则是显出宁静的仇恨……”这里前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却只有关联词语“如果”而无相应者,与后一分句语气欠  相似文献   

14.
《张衡传》中说张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个“从容淡静”高二语文课本无注,《古代散文选》(上册)也无注。但省编《教学参考资料》有一个不注之注的译文:“他素常举止从容不迫、性情淡泊恬静,不喜欢同庸俗的人往来。”按照译文理解,“从容”就是“从容不迫”,“淡静”就是“淡泊恬静”。如果这样理解,就会产生疑问:“从容不迫”和“不好交接俗人”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淡泊恬静”又该怎样理解?“从容”的含义,一般来说,是表示舒缓的样子,也就是“从容不迫”的意思。但由此也产生一些引申义。有些引申义如指时间或经济的宽裕等等,和“从容淡静”的“从容”又对不上号,这就应该另有其他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文中的“水”,是一个诗的意象,她有具体的形象,有深邃的意念,有人化的性格。通篇之立意,在于表现水之灵动而又不失本色,切合题意。而处处所写,当然不仅仅是水,而是水——人——诗的统一。散文和诗,总是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不是常说“散文的诗意”、“诗意的散文”吗?人们还直接把某一种文章称之为“散文诗”! 这是一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文中的“水”,是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上个 世纪20 年代的一篇散文。它以丰富 而 多 维的 思 想 内 涵 而倍 受 中 外 读 者,尤其 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 中闪 现的 “儿 童教 育”、“自我 解 剖”、“亲情温馨 ”及对“美好事物 追求”等思 想光 芒,即使 在今天 仍 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先生文 中的映衬艺术, 也堪称匠心独运, 值得细细品味。 以“寒威”与“温和”相映衬。 在文章开头的第12 节中,“我” …  相似文献   

18.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19.
赵龙 《师道》2006,(6):38-39
最近,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虚伪,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在此,我选了几个在当时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并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将“闸”读成了“j 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 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  相似文献   

20.
学慧 《江西教育》2004,(10):22-23
戴着眼镜穿着一身居家便服的胡援成教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随意却又不失知识分子的高雅.从容淡泊而沉静的眼神如白云底下平静如斯的一汪清泓。他谦和而热情,我们的对话自然而轻松地展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