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6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散文笔法”,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观点,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有启迪,可读性强。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语言应该是很讲究的,且不说当作诗去写的诗化散文,就常见的抒情散文讲,其语言应该洗炼、清新、蕴蓄,是韵味醇厚、平易流畅的文学语言。最忌的是语言粗糙罗索,章有剩句,句有剩字,不含蓄,少情韵,这也就难以令人读后去咀嚼回味了。语言讲究的散文,也属于可读性强的散文。它通过语言传达感情,能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交流在一起。就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来讲,对读者也是有良好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4.
反差之美     
萧春雷是福建省有数的几位写散文的高手。他写的散文,文评家孙绍振教授有过专门评议,把它称为"智性散文"。所谓智性,按笔者对萧君其人其作的理解,即是指他在行云流水不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新闻作品,是否需要讲究意境美?笔者认为是肯定的. 所谓意境,通常是指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怀、情感而形成的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学书简     
六十四年轻人易于激动,写诗作文,总是抒不完的情,恨不得每写一句都感叹一声“啊”。有人说,每个18岁的青年都是诗人,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抒情也要有个“度”,不能过多,过滥。孙犁在给一个业余作者的信中说:“即使是散文,抒情也要有所控制;抒情而又有含蓄,方是文章精美之路。一味抒情,则等于没有抒情。”(《远道集·芸斋书简》)你这篇散文中,抒情的句子太多了,反而把本来很浓的情感冲淡了,稀释了。所谓“直抒胸臆”,并不是要把自己想到的直陈感情的话统统说出,而是在情不能自已时点到即可。也就是说,要使自己一腔真情蕴含在、浸润在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中,让读者去感受、去体味,而不可由作者时时站出来大发感慨。少男少女谈恋爱时,含情脉脉的一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古人有句名言,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笔委婉含蓄,故事曲折生动,有张有弛,有开有阖,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才能给受众以无穷的兴味。画家为什么爱画山水,不愿意画平原?因为山水有变化,平原一望无垠,一条直线,没有变化。有些通讯作品,读后令人觉得平淡无味,为什么?平铺直叙、没有变化是原因之一。持续不断、没有节奏、没有变化的声音是噪音,容易叫人疲劳,昏昏欲睡,就像和尚敲木鱼一样。而有些通讯往往犯了这个毛病,把一个个平行、并重的事例粘合孙一起,没有什么变化,难怪读者越读越感到疲劳。写小说讲究“一波三折”,写戏讲究“跌宕起伏”,绘画讲究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如果说读汪氏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读汪氏散文我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  相似文献   

9.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散文要写人,有人以为不然。不是说“散文要散”吗?它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远接千古,近摄眼前,大至山海,小至虫鱼,不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敷衍成文,何必硬要去写人物呢? 是的,散文是种很自由,很灵活的文体;散文不一定非写人物不可,象巴金的《海上日出》、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日出》,都不曾写出什么人物,但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散文中的珍品。既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强调散文去描写人呢?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散文创作,写人的并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余地的散文不多,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了事。其实,散文写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左传》就是以善于写人见长,往往着墨不多,就勾出鲜明的形象。司马迁笔  相似文献   

11.
黄平 《新闻导刊》2008,(1):26-26
散文(prose)同新闻(news)一样,其"首要特征"是真实性,它是一种以描写真人真事为特点的文体,常把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做到形散神聚。用散文手法写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早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题目     
有的青年业余作者来信,希望我谈谈散文题目的选择。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有华丽的,有朴素的,有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予诗意的,有一字为题的,也有长到十余字的,这可说是千姿百态了。读者从题目读起,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境界之中。尽管题目比之于内容还不那么重要,然而那些新颖的、富有诗意的、含蓄的题目,比之一般的常见的题目,要醒人眼目,引人入胜。一篇散文,应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题目,它不只要告诉读者本篇散文的意图(当然不直截了当为好),更要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常见到的散文题目,直接表达内容的比较多。记述一个人物,描绘一个地方,游览一处古迹,以人名、地名、特产、古迹为题目。这一类题目虽属一般,如果所写的人物、景物是有特色的,也能吸引读者。比如:《藤野先生》(鲁迅)、《梅园新村之行》(郭沫若)、《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日常更多见的散文题目却是《长安道上》、《太湖游记》、《泰山风光》等等一类的,尽管这些名胜有许多人写过了,因为作者所摄取的景物  相似文献   

13.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运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报道。这种新闻吸收了散文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一种直白的文字,一般来说大家都这样认为。它与小说、散文不同,应用直接明瞭的话语将新闻事实告之于读者。但是,我认为在直白的基础上讲究一点含蓄与寓意,是新闻写作的至境。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有两段描述,实在是好.一段是写吴吉昌大病初愈走到村头:“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拄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这段描写,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完全是一种拟人手法,十分含蓄地告诉我们,吴吉昌与宁折不弯的棉苗一样,又挺了起来。又如林彪爆炸后,吴吉昌得以复出,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地与另一老贫农一起去给棉苗守夜,这里又有一段描写:“涑水河畔一片  相似文献   

15.
古人作画,讲究含蓄。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古人论文,也讲究含蓄。清人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指出:“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远。”新闻写作也应讲究一点含蓄。胡乔木同志说过:“愈是好的新闻,愈是善于在内容(事实)上贯彻自己意见,也愈善于  相似文献   

16.
一本书即将付梓。这本书在计划中是献给父亲的我不由想起已经逝去五年的父亲,想起父亲与我过去的种种。最为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放学后,我没有及时回家写作业,而在半道上看玩伴们打纸牌,被担水回家的父亲抓个正着。父亲揪着我的耳朵把  相似文献   

17.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火如荼地在文苑竞相开放,一起构成了当时上海文坛最美的收获。张爱玲深得散文之真味,写个人悲欢,议人生感悟,叙朋友深情,皆能如实细写,字字传情。其散文风格华丽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自成一体,被誉为“张爱玲句式”,深得后人景仰和效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是谈专门的知识性散文,而是要谈谈在抒情散文中揉进的知识性。所以说是揉进的,是说写进散文的某些知识性的文字与整篇散文的立意,与前后段落的衔接都很得体:既从内容上丰富了散文,又不影响抒情性,既扩大了知识领域,又不破坏散文的整体美。可揉进的知识性是多方面的:地理的,风俗人情的,科技的,生产的,医药的,历史的,自然风物的,等等。从一定意义来讲,揉进散文中一点知识性,与散文中缺乏一点知识性,关系到一篇散文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当然,这是在抒情散文写作过程中穿插进去的,而不需要系统地去写某一方面的知识。《盐乡杂信》(阿英)向读者介绍了“削盐”: “当太阳把盐已经完全晒到土面来了,盐民们便相约的去削盐。……他们的第一道手续是‘削灰’,所谓‘削灰’,是用‘削刀’,把浮面的一层土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