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福湘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7):57-62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2.
3.
余抗生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62-6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和名的革命烈士。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颇多争议的《多余的话》,显示了他的多余人气质。在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及其一些杂记随感中,他作为抒情主人公,和多余人形象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性魅力,从而获得社会史思想史以外的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1935年,瞿秋白身陷囹圄,写下《多余的话》,对自我革命者的身份和几年的政治领导生涯进行了"否定"。这部语义错生、背景复杂的作品引发了后世研究者的争论,作品的境遇也几经坎坷。"滑稽剧"是阐释《多余的话》有力的切入点,以此切入,探析出作者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难度的自觉和在中国现代性变革中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政的反省,表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在中国出现危机所进行的反思和寻求中国政治"再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狱中所书《多余的话》能够反映出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作出的个人兴趣、乃至生命的无畏牺牲。更进一步,对于荣誉的第三重牺牲,是瞿秋白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一切为人民的初衷,革命与责任高于生命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态度的无产阶级英雄观。深刻体现了瞿秋白一心为革命志业争取主动、争取进步、争取胜利,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16岁那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机械科。这是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它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办的中央工学,抗日战争时才西迁重庆,主要为当时中国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我自己以能考上这样的学校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可第二年,发生了两件对我一生颇有影响的事,因而改变了自己早先热爱的专业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岸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6):32-36
瞿秋白同志是20世纪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贵族革命家。他以毕生的革命实践演示了贵族革命的艰巨性,他在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充分表现了其作为贵族革命家的精神特征。求真的革命认同和历史批判意识是其"误会"与"多余"两大情结的精神基质,它雄辩地证明了秋白革命的纯洁性、深刻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9.
陈英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19-22
瞿秋白就义前狱中所作<多余的话>的创作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认为在众多因素中,作者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不妨将之归纳为"悲愤说":他的气质性格、他在党内长期受到王明路线残酷迫害的事实以及私人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他在临死前需要把这种长期郁结于胸的悲愤宣泄出来. 相似文献
10.
杨飞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4-19
《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和《多余的话》分别是革命者方志敏和瞿秋白在狱中写下的自传性作品。两篇作品所记的历史时间与革命事件大致相同,但前者偏于客观写实,饱含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调;后者重在内心剖析,是一篇忏悔录式的心灵独白,显得抑郁深沉。这种迥异的情感基调与风格特征,主要是由不同的自传目的、拟想读者、自传者的身份认同决定的。理性层面的真实与道德层面的真诚分别是判断这两种自传真实性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聂幼犁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2(4):38-43
拜读蒋碧勇老师的“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的教学案例和文章,首先感到的是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大有希望!我们的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他们独立思考的潜能和勇气体现了当代人的素质。比起我们这一代当年“老师说啥就是啥”、“教材写啥就信啥”强多了。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告别以教材为“纲”的时代,走上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开发者之路。这是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成果。 相似文献
12.
梁化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142-146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狱中遗作。其魅力缘自作者不同凡响的一生经历,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早期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强烈暗示力的话语、话语塑形的风格,以及它向世人所展示的瞿秋白的信念、情怀和人格形象。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党建成一个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应该采取怎样的斗争策略等问题,并已触及了对革命队伍中人的价值、尊严问题的思考。《多余的话》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交代,也是留给后人和未来的。《多余的话》的这些内在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其魅力。 相似文献
13.
赵庚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对瞿秋白与中共党史上的“左”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指出瞿秋白犯过“左”,纠过“左”,反过“左”,受过“左”的打击与迫害,从而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中共领导人成长的危害,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笔者近年担任《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有幸成为该综合课程一线的实践者。在边学边教边思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设置的深远意义和担负的重任,既为课程的先进理念和教学中可喜的变化高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