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搞好经济报道,这是值得探讨的。目前,工人报中的经济报道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文章中数字的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大块分析文章,令职工读者望而生畏;二是把经济报道看作可有可无,有,也仅仅作为点缀,泛泛而谈,把党的经济政策作简单的图解,缺少鲜活的来自职工经济生活的话题,令人有隔靴搔痒之感。经济生活中房改、再就业、社会保险、物价等一系列重大经济题材都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人报应该抓住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  相似文献   

2.
3.
石晓姝 《记者摇篮》2006,(11):61-62
经济报道,在企业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因为企业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因而它要求企业的报纸也必须用大量的篇幅,经常不断地、突出地进行经济方面的宣传。正因为如此,经济宣传能否显示出特色,对于整个企业报能否办出特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企业报经济宣传的特色呢?或者说,衡量企业报经济宣传特色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标志之一: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企业报在经济宣传上怎样才能有个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体现:一是要体现本行业的特点。用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钢铁企业报应办出“…  相似文献   

4.
邓涛  强月新 《传媒》2003,(3):38-39
中国的财经类报纸,“老牌”的有《经济日报》和《经济参考报》等;另有曾经办得不错的《中华工商时报》。创刊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近年甚为成功。《财经时报》崭露头角。一年多前,新锐《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先后粉黛登场。财经类杂志,京有《财经》,沪有《理财周刊》,圈内圈外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5.
黄飞 《传媒观察》2003,(5):9-10
这两年,没有哪个领域比媒体更加热闹:经营产业化、媒体并购、网络对媒体的冲击、新媒体与旧媒体之争等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让人眼花缭乱。媒体在为生存而努力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成功地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领域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传媒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一般报道,特别是娱乐报道转向了经济报道。财经媒体正在逐渐占据着媒体的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6.
专业报面对的是根据社会分工领域划定的报道范围,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而,80年代我国诞生了各领域的专业报,并相对应地产生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报,且队伍不断扩大,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社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专业报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的专业报受综合性报纸,特别是一些晚报类报纸的冲击,加之机关报扩充专业报内容,就迫使专业报不得不改革过去的报道形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满足读者需要。如何改革专业报的报道呢?本文欲就这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来琳娜 《新闻实践》2009,(4):F0002-F0002
对报纸版面来说,图片和文字是两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图片显然是吸人眼球的大板块。但对于一份财经报纸来说,图表也许会比图片更具动感和吸引力。图表能更直观的表现某个内容,强调某个方面,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分析事物。  相似文献   

8.
面对迭创新高的股市、热情洋溢的股民,广州地区各报都开设相关的专版,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各大报纸的侧重点不同,在报道角度的选取上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审视我们经营着的产业报,发现有许多不利因素。论时效性和宣传效果,报纸不如广播电视;在报纸中,受出版周期影响,产业报的时效性又是最差的。 那么,产业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寻找产业报与其他综合性报纸的区别点,探求产业报的属性及存在的价值。 “隔行如隔山”一句普普通通的话道出了问题的底蕴。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对发生在行业内部新闻的价值评判,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11.
任健 《新闻记者》2000,(9):48-49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和报业 的市场化运行,行业报道面临着更加尖锐激烈的竞争局面。报纸既为特殊商品(很多报社已明确发行部为“销售部门”),便出现了供需问题。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没有市场消费需求,便失去生存的可能。读者订阅报纸就是一种消费。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指令性订阅指标被取消了;有些公费办的免费赠阅报纸现在也必须自负盈亏,靠一定的发行量维系生存的许可。而原来的读者现在有了选择权,是否愿意从有限的书报费中拿出一份来订阅行业报,其实质是对行业办报质量的严峻考验,跨进“市场”门槛后,有些原来感觉良好而当前…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让绿色洒满上海传媒—评沪上三报的生态环境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涵 《新闻记者》2002,(9):24-25
一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前提。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正日益成为上海媒体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量化考察和研究新闻媒体关于生态环境报道的新闻与评论 ,可以发现 :一 ,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 ;二 ,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三 ,市民对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参与程度。总之 ,媒体对生态环境的报道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官员、公民及新闻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一把标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传统上是沪上有代表性的三份纸质媒体。这些年它们在反映、促进上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  相似文献   

16.
17.
陶力 《新闻实践》2007,(8):25-26
作为一张省级财经类报纸,浙江市场导报在办报实践中面临着多种挑战。首先,其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不具备都市类报纸那样广泛的读者群;其次,它面临着跨区域财经类报纸的巨大挑战;此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市场导报强调立足本地经济,打造财经报的浙江特色,在新闻实践中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9.
贺剑 《青年记者》2007,(12):44-45
女性报媒在“报道女性本身和女性关心的新闻”的新闻方针指引下,其文化娱乐报道基本上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仍有一些不确定或者无法界定的领域和形式存在。而这些不确定和争议,从目前来看,则是女性报媒和其他报纸先天没有“非此即彼”之分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