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 ,内容博大精深 ,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 ,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 ,反过来说 ,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 ,“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 ,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 ,“无”就是“无” ,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以道分析“科学” :一、没有…  相似文献   

2.
“于”、“以”是西周铜器铭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介词,“于”介引处所、时间、主动者、事情的用法是“以”所没有的,而“以”介引共事、原因的用法同样为“于”所不具备。“于”、“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省略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尽管两者用法有少量重合之处,但总体说来,“于”和“以”的意义、功能在许多方面相互补足。这种相互补足十分鲜明而突出,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和雅课堂”是一种追求“和”和“雅”相互统一的课堂。所谓“和”,有“合并”“中和”之意;所谓“雅”,有“美好”“高尚”之意。“和”“雅”是对课堂的质的规定。《诗经注》上说,“雅,正也”。建构“和雅课堂”,“和”是一种智慧,“雅”是一种美好。“和雅课堂”的建设,以学生的生命为中心,以问题为引擎,以知识为载体。基于“和雅课堂”的师生多维互动,不仅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要求物人互动。在多维互动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方向、有效能、有创新。  相似文献   

5.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教与学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多维性,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提出过种种命题,呈现多种学说纷争的局面。其中,有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矛盾主次关系论”、“内外因关系论”、“主客体关系论”;有以“三论”为基础的“施控、受控关系论”、“信息传递关系论”;有以教育学为基础的“知识授受关系论”、“教师主导论”、“主导、主体结合论”;有以社会学为基础的“交往关系论”;等等。上述种种命题都有各自立论的依据,从不同的维度对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试图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有”的“不有之为”达成的生活艺术化,它以情感本能为基础、以社会责任为前提、以艺术审美为途径、以精神自由为目标,是生命自由的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的解释多有失偏颇,甚而误将“小国寡民”作为一种消极遁世之说。“小国寡民”思想应从时代变局、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治世之道等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8.
<正>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简称“四以”)这“四以”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基本要求。“四以”是历史新时期之宣传思想工作的纲。用“四以”培养“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呼唤。认真学习、全面落实“四以”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四以”的四句话,精辟简洁、内涵丰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相互统一。 第一,理论基础是统一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形成的新经验、新思想、新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进行新的历史进军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有两种思潮在“碰撞”:一种是“有用”论,一种是“有趣”论。在对二者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我们提出“智趣”教学观。“智趣”观是“智”与“趣”的和谐交融,强调“以智启智、以趣激趣、智趣交融”;是提升综合学力的有力保障;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简约实效”是“智趣”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学智慧”是“智趣”教学实施的坚实基础;“妙趣横生”是“智趣”教学实施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邳州市闽江路小学是一所省级现代化公办小学,学校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师资雄厚、办学特色鲜明。自建校以来,学校以“润泽生命、多元共生”为办学思想,以“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为教育理念,以“有爱、有信、有创、有想”为办学宗旨,以“向心而行、向光生长”为师生成长姿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哲学,为学生创设积极、坚韧、开放、接纳的成长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三境界     
教学有三境界——“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渔场”。“鱼”即知识技能的结论,是教学的第一追求;而“渔”即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渔场教育”是以场境创设为基础的“场境教育”,是“授人以鱼”的知识教育与“授人以渔”的方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学习场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徐锐  徐清兰 《红领巾》2007,(2):24-25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名胜古迹众多,有以“幽”而闻名遐迩的青城山,有以“秀”而甲天下的峨眉山……但我却钟爱那以“古”而誉满天下的黄龙溪,因为它是那样的古朴、自然。  相似文献   

14.
文化南中文承百代化古育今古老校训源远流长清嘉庆年间,广东布政司、国学大师康基田为深圳市南头中学的前身凤网书院题写门联,上题“有猷、有为、有守”。2006年学校百年校庆前夕,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欣然为南中题写“三有”校诽。南中“三有”校训有猷、有为、有守源自《尚书》。“猷”是智慧、谋略之意,“有猷”即以智谋规划人生,以理想实现超越;“为”是作为、行为之意,“有为”即是一个坚忍勤奋的行动过程,一种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行为方式;“守”是操守、镇守之意,“有守”,就是能守住原则,守住责任,守住精神家园。多年以来,…  相似文献   

15.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对其中“自为”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自己做好国君”(见课文注释),一是“为自己打算”(见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我以为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商榷的。从句子的结构看,“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是“欲”的宾语。它们是互文,不仅字数相等,而且结构相同,词义相关。“求忠”与“举  相似文献   

17.
(2 )书法装饰是白地黑绘瓷枕的另一类装饰。有书真、草、隶、篆、行等 ,从文体上有诗、词、曲、赋、格言 ,吉语及《论语》甚至道符等等。时代上分析 ,宋代有单字的如一个大字 :“春”、“枕”、“忍” ,或多字“福德”、“长命枕”、“长命安乐”、“清净道生”等 ,宋金以书吉语、格言、诗词为主 ,元代最多的是元曲。枕形是当时流行的形式 ,宋代以叶形枕、豆形枕、八角形枕居多 ,金代以八角形、豆形、如意头形枕为主 ,新出现少量长方枕 ,元代则以长方形枕占绝对优势。元代长方枕有的是“书画合璧”的。白地划花书五言诗叶形枕 :广州南越王墓…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历史观主要由“理势相成”、“唯道是从”、“以政而治民”等几部分组成。这些历史观点,在继承中国古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以政而治民”的观点。不仅抛弃了法家所主张的以刑治国的观点,而且一反宋明陋儒的“德治”,主张“治统”和“道统”同时并重,要求统治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在礼治的前提下辅之以刑,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有人对以“猪八戒”、“牛魔王”,有人一气之下对以“王八蛋”,结果都得了零蛋。  相似文献   

20.
李聿 《语文知识》2004,(10):33-33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课注释:“意思是,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这是冉有的谦词.如:至于。俟,等。”此注回避了一个难点.未给虚词“以”加注。译句中有“只好”一词,但“以”字是绝对没有“只好”义的。显然,“只好”是根据说话的口吻补出来的.“以”字并未得到落实。不少老师把这个“以”处理为表顺接的连词“而”,笔以为这个“以”当解作“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