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邵斐 《中学教学参考》2013,(14):107-108
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知识是最贴近生活的,可以说生活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本来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直接场所。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具体生动的事实和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和问题可以包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身的经验常识、社会热点问题、农业工业生产问题、重要的生物学史实以及能体现生物学与人类发明发现有关的资料等。高考内容中有关社会、生活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已经成为考点,新课程标准也把这些列为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生物学联系到具体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学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有明显的影响和突出作用。人类生活的所在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因此,要提高生物学的素质教育效果,应紧密联系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和拓展相关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以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3.
正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于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把自然生活现象引入生物课堂,用生物学知识解读自然生活现象,让生物课走近学生生活,不但能够密切生物学与人类生活、自然现象的关系,而且能从学生比较熟知的现象和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生活、实践生活的机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于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把自然生活现象引入生物课堂,用生物学知识解读自然生活现象,让生物课走近学生生活,不但能够密切生物学与人类生活、自然现象的关系,而且能从学生比较熟知的现象和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生活、实践生活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知识、自然现象中感受学习生物科学,感知生物科学现象就在身边,感知生物科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趋向之一是注重人类生物学,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讲授的各种生物学知识都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生物学教学中特别注重健康教育,并联系到社会问题,例如生态、疾病、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等。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中学除了设有生物学课程外,还单独开设健康教育课,例如日本、巴基斯坦、葡萄牙和美国的一些学校。有很多国家是将健康教育结合在生物课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里进行的。下表是6个国家近年来生物学开设的年级和在生物学教材中健康教育所占页数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6.
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性环境惨遭破坏,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标志进行标识。笔者就生物学教学中与环境相关的几种标志图案进行了收集。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大到当今人类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以及危及人类生存的艾滋病等问题的解决,小到纠正个人不良的卫生习惯和某些愚昧的生活方式,生物教学都担负着不容推辞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育,普及生物学原理知识,比空洞地宣讲大道理更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对公共道德的培养,用生物学中有关痰里的有害细菌对人体的危害的知识作宣传,比写满“严禁……不准……”或动辄罚款更具说服力。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诸如环境污染、性病流行、滥砍伐森林、滥捕杀野生动物等问题,正是人们不了解生物学知…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生物学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青棋我们知道,生物学规律对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是适用的。那么,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是否也遵从生物学规律,或者说,在一般生物界普遍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是否能够不加限制地推广运用到人类社会,这一问题其...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在生物学科还未具有其应有地位的今天,还存在着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实践证明,问题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仅对问题教学中重要成分:问题情境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设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让生物、生活零距离,就是要缩短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生物学问题,探究生物学规律,体会或感悟生物学思想方法,然后将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体验生物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一句话,即走进生活学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服务生活。它既是教师教学追求的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亚娜 《天津教育》2022,(19):177-179
<正>初中生物课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生活的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生物的秘密与本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初中生物学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物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很多生物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实践中,将生物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真实的生物学习现象。然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育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也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自然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向大自然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关经济专家指出,当代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粮食、人口、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其中大多属于环境问题。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生物学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技能。  相似文献   

13.
韦德珊 《中学理科》2007,(9):86-86,111
生物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生物学事实,都可以体现在生物教学中.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并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融环境教育、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生命和生物科学价值、人类生存和重大社会问题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辛莉 《家长》2023,(26):52-54
<正>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生活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把科学精神融入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一、STS教育背景与现状STS教育是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综合背景下产生的。STS教育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以社会问题为导向,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需要 在生物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有效办法。在绪论课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介绍生物科学的贡献及其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如讲“遗传变异”时可结合克隆羊技术讲解人对生命的重新认识。还要把当今人类急待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人口爆炸、粮食缺乏等。同时也指出我国科技水平与世…  相似文献   

16.
新的高考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一、走近生活实际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运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自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学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如何拉近教材及其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呢?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将书本知识“激活”,使其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点”,将知识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俞龙 《生物学教学》2001,26(3):23-25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自体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生物学教师可在教学中从自我生存状态、人的类本质及生态伦理等角度出发,结合相应的生物学问题,适当突出一些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但对学生来说,对生物学既感到熟悉,又有一种神秘的陌生感。许多生物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没有发现罢了。只要教师稍微给予启发和引导,建好桥梁和纽带,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周边环境,是最理想的实验场所。因此,许多实验可以在课下完成。这样,可以节约大量课上时间,从而缓解教学课时偏紧的矛盾,有利于生物学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2l世纪的领先科学,生物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去,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就是要求生物学教学要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实施STS教育。本就开展中学生物学STS教育的实验作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