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扬 《中学教育》2005,(3):56-58
1912年初,冒着北方的严寒,从清华学堂愤然辞职的教务长胡敦复与友人踏上了南下上海的火 车,开始了充满艰辛的教育报国之旅。是年3月,大同学院诞生。校名"大同"取自《礼记·礼运》:"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是谓大同。" 一晃百年过去,昔日大同学院已成今日大同中学。在名校林立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界,百年大同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办学个性卓然挺立,赢得了世人尊敬的目光。先后有4万余学子在大同浓 郁的文化氛围里锻造人格、汲取知识、养育能力,度过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段。在这些大同的校友当 中,既有钱其琛、钱正英、严济慈、丁石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有于光远、叶培大等24位两院院士,还 有华君武、叶君健、傅雷、朱建华、陶璐娜等文化体育方面的杰出人物。 今日大同,犹如葱笼繁茂的大树,历经风雨苍桑,愈加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2.
大同与小康     
《学语文》2015,(2):71
儒家的理想是多重的,就社会理想而言,儒家追求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大同"这一概念出自《礼记·礼运》,《礼运》对大同社会的设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乎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相似文献   

3.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大同论”。《礼运》,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相似文献   

4.
“天国”是什么?“天国”在哪里?它是我们古代帝王将相政治家所谓的“大同”世界,还是诗人笔下的“桃花源”?关于“大同”世界,我们古人一篇古老的文献,《礼记·礼运》是这样叙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相似文献   

5.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1)选贤与4能_____(2)故人不独亲4其亲_______________(3)男有分4,女有归_______________(4)货恶4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5)陶后鲜4有闻____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6.
诗文诵读     
礼运(节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相似文献   

7.
"大同"学说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关节点之一,近代以来,"大同"是传统儒学话语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语汇.近代几位思想家对"大同说"的重新阐释和褒举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大同说"内在的思想重心却巧妙地完成了转换.从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期许变成了平等社会理想的实现,大同的重心从道德逐渐转向"人民".近代"大同说"在两方面实现了思想的转型:其一,大同思想本身的"境界"意涵转变为现代"权利"话语结构;其二,藉由大同思想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也实现了历史意识的转型.因此,重新探析近代"大同说"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应性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大同说"在当下中国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大同”和“小康”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关于未来社会模式的两种说法。追求现代化已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历了从“大同境域”到“小康社会”的历史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的决心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的描述。人与人“贵和”《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是对和谐社会的具体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病者,皆有所养……”人与畜禽“贵…  相似文献   

12.
[题型特点]主题式联读题,就是将具有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从规定角度进行理解探究、综合比较的阅读试题。这种题型具有材料的多样性、能力的综合性、答案的开放性等特点,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联想和创造能力,是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中考原题]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相似文献   

13.
唐朝和宋朝的亲蚕礼都有一个创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对亲蚕礼的实践。唐宋两朝的亲蚕礼既有各自的特性,又有延续时间长、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和礼制规定与具体实践有出入的共性。发生于唐宋时期亲蚕地点的变化是一种质的变化。通过对整个古代亲蚕地点的考察,发现从周朝到晋朝亲蚕于北郊、东郊或西郊主要由于阴阳五行观念;南北朝时期南朝延续汉晋规定而西郊、北朝则有向周代回归的倾向亲蚕于北郊;唐宋以后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观念亲蚕地点逐渐由郊外转移到了内苑。  相似文献   

14.
近日,山西卫视《人说山西好风光》第二季旅游嘉年华狂欢夜直播晚会在大同市南城墙举行.整台晚会亮点层出不穷,节目精彩纷呈,通过"好吃、好玩、好看"三位一体地多形式、全方位展现大同形象. 在晚会接近尾声时,来自武警文工团的青年歌唱家王相周登上舞台,代表主办地大同压轴演唱歌曲《美丽大同》,大同一职中舞蹈团为歌曲伴舞.  相似文献   

15.
原始公社制社会无法律可言,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也如《礼记·礼运》引孔子之语所说:“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中西合璧的《人类公理》到“三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为“大同”思想。其思想实质是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人民革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  相似文献   

17.
"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刍议教育梦     
从古至今,从个人到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热衷梦想的民族.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儒家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康有为的"大同梦"……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梦又是什么呢?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那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教育梦".  相似文献   

19.
对《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语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多数论者认为此句意为孝子不可以任何方式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孔安国则以不受刑伤为孝之始。由不同的理解引发了对一些相关问题的争议,即:如何看待舍身取义、毁身疗亲、佛徒剃发、焚化死者尸体等做法。孔安国释"毁伤"为"刑伤"比较恰当,但他对"孝之始"的解释不够合理,不受刑伤不辱其亲应是孝的最低标准而并非仅仅是人生早期的行孝要求。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呢?爱成为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有爱的教育如春风中的蓓蕾、春雨后的嫩芽,伴随着和煦的阳光茁壮成长.那么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幼儿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