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片段]师:“这回保罗又错了”,保罗错在了哪里?请大家读读6~11自然段,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交流)师:这段课文中出现了保罗、小男孩和小弟弟三个角色,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演好每一位角色,再在组内分工演一演,看一看谁演得像。(学生分组讨论、表演)师:哪个小组愿意登台为大家表演?(两个小组表演)师:你认为哪个小组演得像?谁演得好?生:第一组的××演出了保罗的“吃惊”和“笑了”的表情,很像。第一组的同学演得较好。师:哪个小组给我们再演一演小男孩和小弟弟,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片段。(学生小组表演。特殊…  相似文献   

2.
<正>[例]人教版第十一册《邱少云》第一课时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为课文提些什么问题?(沉默片刻,一生举手)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还能提一些更有新意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面面相觑)师: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共同讨论、交流,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十分钟后,十多位学生举手)生A:整个部队都纹丝不动,为什么"我"扭头看了一眼?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老师佩服你!  相似文献   

3.
放飞生命     
[案例]&;lt;浅水洼里的小鱼&;gt;教学片断:   (学生学习小组合作表演课文第2~6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个小组精彩的表演,现在请小观众来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  相似文献   

4.
放飞生命     
【案例】《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断:(学生学习小组合作表演课文第2~6自然段)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个小组精彩的表演,现在请小观众来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们演得都很认真,特别是一组的小男孩动作很大方。生: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两个小组在表演时所倾注的情感还不够充分。师:能说说具体在哪里吗? 生:我认为第6自然段中的6个“这”都该读重些,其原因在于小男孩一直在救小鱼。生:老师,我还发觉这两个小组扔鱼的动作不一样。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两个小组扔鱼的动作怎么不一样呢?生:我发现第一小组是一只手紧紧抓住小鱼扔出…  相似文献   

5.
笔者听一位青年女教师执教《坐井观天》(人教版第三册)一课,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很得法,尤其在以下这个片断中。[案例]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演出来,好不好?生:好!(学生们欢呼雀跃)师:下面老师先来挖“口井”。(教师边说边搬来几个小板凳在讲台上围成一“口井”)同桌的一个扮演青蛙,一个扮演小鸟,你们先在座位上演一演,看看哪一位同学表演得最好。(全班学生认真表演,教室里气氛十分热烈)师: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表演,如果演得好,我们就送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好吗?(教师…  相似文献   

6.
师:关于地球上的水,你们知道些什么?谁说给大家听听?课前很多同学都找了关于地球上的水的资料,现在大家先小组内交流一下,彼此取长补短,一会儿把你们知道的告诉大家。看哪个组说得最多、最准确?(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找到的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师:听说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哑剧表演得特别好。谁来表演一个?师:大家边看表演边想想,他们的表演说明什么?(教师先请一学生表演之后,再请另一个学生表演。)师:谁来说说他们表演的哑剧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8.
<正>一、爬第一级"台阶":解读"父亲"和"台阶"师: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但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是,它有很浓的散文味。会读小说的人,看完《台阶》后可能会过目不忘。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里的哪些句子让你过目不忘?(略去学生的交流。)师:我们梳理一下,这么多让我们难忘、引起我们思考的细节,都和哪个形象有关?生:父亲。师:大家都很会读小说,读小说就是要抓住形象。除父亲这个形象以外,还和哪个形象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检查预习,理解词语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课文预习了吗?生:预习了!师: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在预习前全都认识的同学请举手。(多数学生举起了手)师:还有哪个小朋友有一个字不认识,是通过预习才认识的?(有一生举手)师:通过预习你认识了哪  相似文献   

10.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个动物,知道了它们是好朋友。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呢?二、学习课文(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二)全班交流师:你记住了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你们谁想当小老师?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师:那好,我们运用赏读法来学习《燕子》这一课。你们小组最喜欢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就学习研究哪个自然段。哪个小组合作默契,学习投入,就让哪个小组走上讲台,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学习你们研究的那个自然段,好吗?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师:听说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哑剧表演得特别好。谁来表演一个?师:大家边看表演边想想,他们的表演说明什么?(教师先请一学生表演之后,再请另一个学生表演。)师:谁来说说他们表演的哑剧是什么意思呢?生:生1好像挖到了金子,很高兴。生:生2可能在表演偷东西,我看  相似文献   

13.
一、立足句子,写中明辨道理案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师:汤姆有遗憾吗?他后悔吗?师: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师: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互动的多与少,是衡量一堂课教学优劣的标志吗?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优劣与否,在于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浅谈最具实际效应的几种课堂互动策略。一、师生互动的有效配置案例1: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师(出示两盒铅笔):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两盒铅笔,谁能从每盒铅笔中拿出整盒的13铅笔?(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师:请××同学和×××同学上来分别拿出一盒铅笔的13。(两名学生分别走上前,准备拿出一盒铅笔的13)师:大家注意看明白。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走到某小组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生:他们拿铅笔的枝数不一样,一个拿3枝,一个拿4枝。师: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地图,谁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学生上台指)师:一下就找到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在地图上不同颜色的面表示不同的省区,这些省区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呢?生:西藏自治区比较大,宁夏回族自治区比较小。生:青海省比较大,辽宁省比较小。师:  相似文献   

16.
(一)课堂表演——是外在的虚设还是内在的需要《:维纳斯的小艇“》船夫技术好”自然段的教学。〔案例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船夫的技术怎么样,他们是怎样驾驶小艇的?(学生先自学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生1:船夫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生2:在拥挤的地方也能挤过去。生3:在极窄的地方也能穿过去。生4:小艇的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学生交流时教师做择要板书)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你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船夫,你要怎样驾驶小艇?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师:下面请两组同学来驾驶小艇比赛,看看哪组表演得好,小组中推荐一人当船夫,其他的同学当游客。(两组学生同时在教室课桌间的过道中表演。)师:你们评一评哪组表演得好?(学生认为其中的一组表演得比较好,原因是船夫表演得很认真,坐船的同学也坐得好,而另一组同学基本没有表演,好像在走路。)〔案例2〕(在引导学生自读,让学生分别以游客和船夫的角色互相展开简短的对话后)师:现在四人一小组,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要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自各国的,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生讨论...  相似文献   

17.
[教学实录]师 :(出示平面图形组合成的机器人图 )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 :这个机器人由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图形组成。师 :(出示长方体和立方体组合成的机器人图 )这个机器人 ,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 :这个机器人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生 :(质疑 )我认为这个机器人是由长方体和立方体组成的。师 :同意他的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揭题 :(板书 )长方体和立方体师 :你们想先研究哪个图形 ?师 :(根据学生要求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形的硬纸盒 ,仔细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四人小组合作 ,探索长方体的特点。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师: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特殊的葬礼上会讲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师:课文中哪一段概括地讲了菲格雷特总统演讲的内容?生:第八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师: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师:你读得很激动,谁能读得流利一点?(指名学生读)你读得很流畅,谁能读得比他声音还响亮?(又一位学生朗读)她读得饱含深情。让我们一起读。  相似文献   

19.
一、课堂实录(课前 ,学生欣赏电视连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谈感受。 )师 :今天 ,我们随着课文再次走进《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大家知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枝箭 ,并立下军令状 ,当时他是怎么说的 ?(一学生答 ,齐读。 )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猜一猜是什么 ?生 :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 ?生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 :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肯定会在3天内造好十万枝箭 ?生 :当时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计策 ?师 :你们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接下去分四人小组读一读 ,划一划 ,议一议 ,诸葛亮想到了什么 ?有了怎样的计策 ?你从课文中哪…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整体感知,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好一个安塞腰鼓"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安塞腰鼓表演的?(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在文中圈、画、批、注)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句式分别出现在课文的第8、11、14、16自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