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偶发事件在所难免。如果教师能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常常波澜不惊,峰回路转,异彩纷呈。有所考虑有位老师教学《晏子使楚》,请一个学生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但这个学生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老师看了看,然后对学生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该生板书课题“晏子使楚”,却将这四个字写得大小不一,在哄堂大笑中…  相似文献   

2.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晏子使楚》中的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也有同选一篇(或一种)文章的情况。《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则故事 ,被选入现行高中第一册语文读本。而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一篇 ,是根据《吕氏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有关文字改写的。传诵千古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忠实于祖国的品格和机巧善辩的才能。在这个故事中 ,晏子的巧辩在于结合修辞方法和运用逻辑推理。晏子出使楚国 ,在“从何门入”与“齐国是否无人”两个问题上与楚王展开了斗争。“楚人以晏子短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面对楚王这一带有玩笑…  相似文献   

4.
吴福雷 《小学语文》2014,(1):111-11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的才干就浓缩在一个“辩”字上。  相似文献   

5.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  相似文献   

6.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设计了怎样的三个场面,他的"三笑"有何内涵、意蕴,这些说明楚王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历史上的那位楚王?  相似文献   

7.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是文题的眼睛,也称“题眼”。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抓住题眼推断课文要写的主要内容,再扣题分析课文,捕捉中心,是中高年级常用的释题方法之一。此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仅以常见的课题类型试谈几点看法。一、题目是主谓结构的,题眼多是谓语或谓语部分。《晏子使楚》题眼是谓语部分“使楚”,课文着重写晏子为什么出使到楚国,并通过晏子“使楚”的经过和结果来突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敢。《将相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4日,在广东茂名,我得以享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窦老师激情不失温润,雍容不失质朴,丰赡不失简洁,睿智不失诙谐,大气不失细腻,磅礴不失婉丽。她倾情打造的经典教学《晏子使楚》,可谓“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相似文献   

9.
<正>《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在上这课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晏子如何能言善辩,如何机智地战胜了楚王,而对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却缺乏必要的认识,于是就有了师生对教材如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晏子的审视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  相似文献   

10.
任侠 《四川教育》2005,(10):40-40
[案例]教学《晏子使楚》 演小品.“出访”部分主要写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表现了晏子睿智、幽默的个性特点.当我建议学生用小品去表演这一部分时,他们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11.
《晏子使楚》终于上完了,作为上课教师的我却没有得到预想中的那份释然。久久不愿提笔,甚至不愿回忆之前的整个过程!一直想让自己“跳”出来,多角度地回顾、品味整个的备课、上课过程,理性地分拣出收获与不足。2012就要挥手作别,特此反思《晏子使楚》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爸!吃饭了!” “好的!再把《晏子使楚》的教案看一遍。”我依然盯着教案,因为明天要上公开课。  相似文献   

13.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辞犀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晏子使楚》(九义教材第十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将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晏子的形象。每一次事件都以楚王失败告终。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只好”。抓住了这三个“只好”,也就能理清了文章脉络,体会出严密的论证及整个事情的内在联系。一、抓‘只好”理脉结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①“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②“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  相似文献   

15.
《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而晏子勇敢而机智地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历史故事。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接触到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抓住题眼推断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扣题分析课文,捕捉文章中心是中高年级常用的方法。此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仅以常见的课题类型浅谈几点体会: 一、题目是主谓结构的,题眼多是谓语部分。如:《晏子使楚》题眼是谓语部分“使楚”。课文主要写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并通过晏子“使楚”的经过和结果来突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敢这一形象。二、课题是动宾结构的,课题中动词即是题眼。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4日,应邀到广东茂名讲学,和千余名在场的老师一样,我得以享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窦老师激情不失温润,雍容不失质朴,丰赡不失简洁,睿智不失诙谐,大气不失细腻,磅礴不失婉丽,倾情打造的经典教学《晏子使楚》,可谓“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大教无痕课伊始,窦老师满面春风地融入孩子们,亲和躬身,又煞有介事道“:晏子,原名叫晏婴,人们为什么称他晏子呢?”孩子们高举如林小手,跃跃欲语。一男孩不及老师应允,捷足先登、爽言陈词“: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又厚爱百姓,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晏子。”“像…  相似文献   

18.
《晏子使楚》(高语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五题)中,有这样一个假设性的对话,原文是:“王曰:‘何为者也?’对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4日,应邀到广东茂名讲学,和千余名心灵在场的老师一样,我得以享受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窦老师激情不失温润,雍容不失质朴,丰赡不失简洁,睿智不失诙谐,大气不失细腻,磅礴不失婉丽,倾情打造的经典教学《晏子使楚》,可谓“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大教无痕课伊始,窦老师满面春风地融入孩子们中间,亲和躬身,又煞有介事地说“:晏子,原名叫晏婴,人们为什么称他晏子呢?”孩子们高举如林小手,跃跃欲语。一男孩不等老师应允,捷足先登,爽言陈词“: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又厚爱百姓,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相似文献   

20.
教学《晏子使楚》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后,我提出:“能将这么长的课文读通顺吗?”(学生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