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状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适应状况。为了了解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情况,设计并实施了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状况问卷调查,选择内蒙古东西部共4所本科院校的31个学院和专业的6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利用Excel2003和SPSS11.5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校园信息化、加强教师培训、开设数字化培训课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信息化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部地区五所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研究发现,当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在使用意识淡薄、无统一规划、评价体系的空置,监管制度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重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资源的整合、管理和维护、重评价体系的完善,重培训机制和管理机构的构建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无锡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供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源.本研冗利用调查研究、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以无锡市为研究样本,从市民的基本情况、社区现有数字化学习资源运用程度、市民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今后数字化学习资源运用的探索四个维度深入研究了市民对于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本研究对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样本数据,对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基于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超媒体用网状结构非线性的组织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超媒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符合面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时代需求。根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应该在全社会各阶段的人群中建立起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知学、会学和善学的高段位人才。尝试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慕课—移动学习APP、社区教育MOOC、五分钟课程网等信息化系统平台,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以网络搜索、学习共同体交互等多种方式实现。数字化学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浙江师范大学在校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详细阐述了问卷编制、预测、发放、回收到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从数字化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水平及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设想,思考了如何以连锁数字化学习超市的运作模式来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同时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化处理、注册与目录服务,从国家层面建立数字化学习质量监管体系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研究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中,必然会涉及现代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数字化"作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作为现代信息、网络和媒体的技术支撑,自然就成为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首先要厘清并认知的问题。本文对数字化、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学习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搞好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目前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使用逐步递增,因此对于数字化资源的规范性标准的建立,使之规范于教育教学,将对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特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的日益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也必须向着复合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学习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推动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开展,本文对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学习障碍、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及教育价值认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树立数字化学习理念、创设良好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大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混合学习的试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信阳师范学院在校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较差、在线学习资源应用意识不强、数字化资源与环境的建设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改变观念、提高素养、增强认知、建设优质资源以及加强教师引导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有效应对数字化挑战。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学习社区创建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创建已经陆续在一些省市进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创建评估标准。建立科学、切实可行的创建评估标准,是大力推动和正确评估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数字化学习要素和特点出发,通过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创建实践,对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创建评估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创建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2.
E-Service 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服务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了数字化服务学习的内涵,提出E-Service Learning的实践方式和实施策略,对于探讨数字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主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让数字化资源更好地支持自主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自主学习理论分析了目前数字化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导航建立的策略,对高效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6,(8)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指的是每个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且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践始于2002年,近年来全球的许多国家已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本文首先介绍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概念,之后分析了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优点,对于如何构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重点阐述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从设计思维的视角出发,考量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维度及内容,以实现学习环境的合理数字化,从而变革传统课堂教学,以达到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借鉴学习科学领域关于课堂学习环境设计中提出的干预设计要素观的共享观点,将学习内容、学习支持系统和师生关系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维度,将建构主义提倡的"7+2"学习环境构成要素作为数字化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内容,从而形成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6.
社区环境的多元因素会影响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不同的经济背景导致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的差别,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居民对教育的参与程度也千差万别,特别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了解老年大学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应用网络学习的能力,探索研究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可行性,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老年教育数字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从而能更好地为老年朋友服务,探索老年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至今,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构建、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社区数字化支持服务及社区数字化学习者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研究主题倾斜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研究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程欣 《新疆教育》2012,(10):97-98
数字化学习出现后,使得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媒体、资源)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主要是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态度和能力、学习的素养以及学习的要素角色转变的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使现代化的数字学习再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一直受到远程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趋势和基本情况的阐述,提出较为切实可行以及具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策略,以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对知识的识记和保持、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会合作等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公告牌、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室、视频会议、虚拟网络等方式进行数字化协作学习的设计与教学 ,特别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创设数字化协作学习的环境 ,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专题学习的设计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