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立场,范长江新闻思想中凝缩着深厚的人民话语。他用亲身的边塞实践和真实所见塑构“人民立场”的框架,以揭露民苦、稳定民心、团结民族的要素丰富“人民立场”的内涵。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上,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人民立场”话语都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范长江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新闻思想。这些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朔的成功,与他善于利用语境、利用传媒制造新闻事件不无关系。文章通过探询王朔话语制造新闻的动机,王朔话语在制造新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方式,达到对其在传播学意义层面的最终阐释。  相似文献   

4.
用新闻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记者的品格,二是媒体的品格,三是当政的品格。一个记者的维权要过五关斩六将,因而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勇气和献身精神。在这方面范长江以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作出了光辉的表率。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的思想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他本身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自身的行为、创作影响极大。范长江的人生经历和新闻创作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民本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 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邹韬奋,一个是范长江。这说明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巨大的威望和长远的影响力,是中国新闻界的“双子星座”。他们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楷模,引领着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而不断地奋斗。研究范长江,写好范长江传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范长江为蜚声海内外的新闻巨子,向来是中国新闻学界研究的热点对象,尤其是近年来在其西北考察两个预期目的的问题上,更是“百花齐放”,争议颇多。笔者受此启发,对范长江的西北通讯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旨在通过解读,归结出其作品的独特信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钟晓勇 《科技文萃》2001,(11):96-97
范长江杰出的新闻记者.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部新闻作品集名世,曾为《大公报》记者,后入解放区从事新闻,再后,官至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1956年以后,他虽然从事的是科技部门的领导工作,可他仍然是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官游动,在他年轻时代的生活中,是常态,当时的中国时间凝滞、空间隔绝,游动成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第七天》将现实新闻融化进艺术表达,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从真实层面,还是从话语、叙事层面,"卖肾"情节的选取都极为典型,巧妙地体现了社会新闻与小说创作间的互文关系。一是"卖肾"真实平行现实,逼近时代真相;二是"卖肾"话语平淡克制,稀释审美艺术;三是"卖肾"叙事平直延缓,矮化守望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话语生产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国梦的构建与传播在社会现有结构状态下完成和实现,核心问题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话语意义的建构,二是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结构的构建。在话语意义构建层面,中国梦是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话语体系,体现了历史话语与现实话语、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政治话语与社会话语的四个统一。在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结构层面,要从传播效果和受众出发,在话语构建主体上实现自我构建与他者构建的弥合,在叙事方法上实现严肃性与通俗性的结合,在话语表达主体上实现多元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话语载体上实现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合。  相似文献   

11.
论刘勰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刘勰关于“文”与“质”、“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对刘勰文质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及其影响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务英语信函是一种独特的写作体裁。商务信函写作中到底选择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要看具体语境的要求,看哪种语态更能体现特殊的交际语用功能。商务信函写作人要针对交易的性质、地位、环境等,注意自己的措辞,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体现礼貌和体谅,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纠纷,有利于发展和保持贸易关系,发挥商务信函的交际职能。  相似文献   

13.
说吴文英词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一位多产的词人。在我国词史上,吴文英引起过不少争论,他的词一向被认为隐晦堆垛,另外一些人却对他极其推崇。客观地说,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实为难得。文章分析吴文英赠尹梅津词,总结梦窗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上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应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作者提出论点并结合大量翻译实例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和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16.
昌耀诗歌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意象两方面。语言方面指他对古汉语的复活和对日常汉语的疏离;意象方面指他在意象选取、生成时与日常世界的偏离。昌耀诗歌的陌生化追求一方面使他的诗歌具有典雅的风貌和阅读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这种陌生化有时又成了诗歌阅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七月派的代表,路翎在他笔下设置人物的内心冲突总是异常激烈,人物总要经过反复地被拷问才能到达灵魂深处,路翎的语言常常出神入化,很好地贯穿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完美展现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相似文献   

18.
陈垣校勘《元典章》,对校出的12000条错误进行分析和概括,撰写完成《校勘学释例》,从而揭示出古代典籍的窜乱通弊,对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通例和一般原则做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使校勘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奠定了校勘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绩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以妻子为描写对象,即最早从事婚姻诗创作的诗人.王绩在其婚姻诗中,不仅以"野人"与"野客"等自称,而且还戏称其妻为"野妻"与"野妇".由于这些"野"字的存在,使得王绩的婚姻均充满了"野"味、"野"性与"野"趣,因而极具审美特点.王绩于婚姻诗的创作,不仅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而且也影响了时人与后人,而使婚姻诗成为了可与山水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于《老子》第一章"两者"的理解众说纷纭,大都纠结在第一章的"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等的单一方面,而忽略了从全书出发理解"两者"相对关系的多层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老子》论述"道"时使用的"两者"包含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个人修养之道三个层面的相对关系。因此,将"两者"综合来看就不只有单一的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