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华字典》是一部有权威性的字典,它集前人字书之大成,在字的音、形、义的注释上,是审慎、准确和精当的,但也有个别疏误处,现提两点如下: 1、关于“亢”字的写法——过去的字典、词典都写做“(?)”,而《新华字典》却写(印)做“冗”(?)”。按:“(?)”字下边应是“儿ér(?)”,不能是“几jī(?)”上边应是“宀mián (?)”,不能是“冖mí(?)”。“宀”俗称“宝盖”,甲骨文作“(?)”象形为屋子的意思,下边的“儿”为古“人”字。《说文解字》注解“(?)字时说:“散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也”。坐在屋子里不下  相似文献   

2.
《项羽本纪》《正义》:音佳。顾野王云青白色也。《释畜》云:“苍白杂毛,骓也。”(中华书局本,334页/3行,下同)按:此为史文“骏马名骓”的注文,“音佳”为“骓”字注音,“佳”字当为“隹”字之讹。中华书局校点本所据底本金陵书局本原不误,中华本当系排印之误。 《律书》《正义》:蕤音仁佳反。(1247/1)按:“佳”字有误,金陵书局本原作“隹”,是也。中华本亦系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3.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4.
从来藏书家都以宋板为贵。因为它刊刻的年代早,讹误字可能少些。有时賴以校勘出后来刻本的讹误,甚至有一字千金的价值。例如今通行的刘熙《释名》,在《释天》类“雷”字下释云:“(石良)也,如转物有所雷砠之声也”。而清代学者段玉裁根据刻本《释名》作“雷,(石艮)也,转物有所(石艮)雷之声也”。悟到《说文》雷字下所云“(石良)也”亦“(石艮)也”之误,这就是个好例子。但是宋板书的可贵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它同样有讹误字,这就在乎学者能择善而从。湖南叶德辉以精于板本学著称,他在《书林清话》中写了“宋刻书多讹舛”一条云:“王士祯《居易录》二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本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  相似文献   

5.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6.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7.
当夜班编辑的难得上街逛逛,一上街多少必有收获——这是我的一点经验。却说这次上街的“收获”是,走过书亭,停下来看看书报广告,才体会到现在风气果然大为“开通”了。有一本《××杀手团》的广告中说:“本书惊险之极,看后冷汗浃背!”又有一本翻译小说的广告是“作者没有避讳(?)易遭诋毁的性爱描写,因为充满高尚情操的性爱本身也‘令人震感,令人销魂’…”还有“收获”哩,走过一家打烊的商店,有人在门前贴出一张大幅的手写广告:《香港、澳门新闻》,內容是《台湾色情之都》、《琼瑶两次婚变之谜》等等。此  相似文献   

8.
张文虎的校刻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笔名天目山樵、华谷里民,江苏南汇(今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人,诸生,官至训导。道光十二年(1832)经顾观光之荐,先后馆金山钱氏三十年,为钱氏校刻的书有数百种。道光十五年(1835)、十九年(1839)、二十年(1840)三次去杭州文澜阁,纵观《四库全书》,手自校录。同治三年(1864)应曾国藩之聘,任金陵书局校勘之职,著名的善本书金陵书局本《史记》即出之张文虎之手。现将张文虎各个时期的校刻事业分述如下: (一)金山钱氏丛书的编纂出版,在清代可以说发展到极盛时期,出版总数约有二千多种,其中金山  相似文献   

9.
中央文史研究馆前任馆长启功先生在《崇文集二编》的前言中说:“今议本集之名或为《崇文集续编》,或云《崇文集二编》.窃谓‘续’字微觉含混,明标数字,可证次序,如云‘续集’,不如直标‘二编’,后续若干,一一可案,多蒙同意,即标‘二编’,后有再续,屈指可数,因标‘二编’,以见次序,并为无穷续编以祝焉.”一句“无穷续编”,包含着启老期望专门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论著的《崇文集》弦歌不绝、薪火相传的雅意.现在《崇文集三编》又付梓了,应该说没有辜负启老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1.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令)[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 愿更择可者。”(卷一《高帝纪》上,页10。中华书局点校本,2002年11月第11次印刷,下同) 校勘记云:“景祐、殿本都作‘今’。王先谦说作‘今’是。”按:《史记》作“今”。我们知道,古书中今、令二字相混的例子不胜枚举,须仔细考察文意方能定其是非。细玩文意,  相似文献   

11.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3.
郑之珍     
郑之珍(1518—1595),字汝席,号高石,明代诸生,安徽祁门县清溪村人.是一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影响的戏曲作家和私人刻书家,刻书堂号“高石山房”.《清溪郑氏族谱》载:“之珍,字汝席,号高石.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补邑庠生,博览群书,善诗文,尤工词调.郎中叶宗春称其文如怪云,变态万状,高才不第,时论惜之.载入《祁(门县)志·文苑》.编有《目连劝善记》.又为太平(金属黄山市)焦村编有《五福记》行于世,及编修家乘,井井有条.邑王祝,儒学胡,奖以‘盛世耆儒’匾额,恩列儒官.享寿七旬有八,殁(于)万历乙未三月初四,像图绘前.配芦溪汪以金女宪真……合葬堂坞”.今实地考察今该县清口乡清溪村三里圣堂坞郑之珍夫妇合葬墓碑.见碑为其子为德、调元立,族侄荣阳郡赐进士出身贞定府推官履祥题字:明庠生高石郑公讳之珍夫妇墓”.墓正中镶有1米见方的青石墓志铭,为其婚,云南按察司副使叶宗春所撰,有“岳父郑公,讳之珍,字汝席,号高石”,并指出“唐吾祁郑司徒公之后,传至仲友公,迁居清溪,代有闻人载诸志乘”.这段记载也与《祁门县志·氏族考》所说:“清溪郑氏,唐有讳选者,由歙州(合歙  相似文献   

14.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5.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16.
平时阅读报刊,常常发现文章的内容尚好,可就是标题上出现了醒目的错别字。这些标题大都出自美术工作者之手的美术标题。如:1、去年11月10日健康报:《发声器官——象把小提(?)》,其中的“(?)”字应为“琴”。2、去年11月29日健康报:《歌(口候)之所以美》,其中的“(口候)”字应为“喉”。3、今年1月11日上海少年报:《倒(?)法的应用》,其中的“(?)”字应为“序”。  相似文献   

17.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5):57-5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露布文:檄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说的是大才子袁虎倚着即将出发的战马为桓温起草檄文,立等完稿。后以“倚马可待”四字成文,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例如唐·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八岁即能属文,十岁便娴诗律,下笔数千言,倚马可待。”老舍《AB与C》“:这才知道写作的难处,再也不说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了。”巴人《谈写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国古时写文章的人,也有以为写文章非天才不办的。所谓‘倚马可待’‘一泻千里’,这一类形容天才的成语,不知有多少。”  相似文献   

18.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19.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诊所     
“莫须有”不是不必要《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许有吧)。’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以“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例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八回:“娘家的人当不起休书里面写得义正词严,连自己的娘家,把这莫须有的事,都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