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9月,胡适就任驻美大使。不久,他作了一首白话小诗《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诗云:“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表明他为抗战竭力奔走的愿望。三年任职期间,胡适以一介书生奔走于美国各地及英法等欧洲诸国,为祖国的抗战事业作宣传、争外援,的确是“拼命向前”尽了力的,值得赞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硝烟又起。1946年6月,胡适从美国回国,当上了北京大学校长。随即应蒋介石的电邀,出席在南京召开的伪国民大会,并当上了大会主席。开会期间,有人请他题字,他挥笔重题了旧作“做了…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四四年,剧作家于伶三十七岁,文艺界诸好友为他祝寿,大家即席联句,成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至今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四句诗分别指于伶的四个剧本,即《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和《大明英烈传》。这四句诗虽然和谐、自然,但缺少“深意”。“几吞声”句单指《花溅泪》一剧尚可,与“长夜行人”接句,调子分明有些低沉。如此还是“寿词”,不勉有些“凑巧”之嫌。所以,郭沫若执意对此诗做了“手术”,改为: 大明英烈见传奇/长夜行人路不迷/春雨江南三七度/杏花溅泪发新枝/郭老自誉,此一改将“消极的情趣削弱了,而含孕有一片新春发岁,希望葱茏之意。”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却有两番情  相似文献   

3.
1962年秋天,著名作家郭沫若到普陀山游览时,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里面有一副绝命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沫若看完后非常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是一位少女。原  相似文献   

4.
乙白莲 《初中生》2008,(11):27-28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四部剧作名《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嵌入了进去,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他的艺术和人生经历。这首诗夏衍自谦为“十足的打油诗”,其实他是严格按照诗词格律写的。  相似文献   

5.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相似文献   

6.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普陀山游览时,在梵音洞捡到一个笔记本,里面有一副绝命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沫若看完后非常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是一位少女。原来这位少女考大学三次落榜,她想自尽“魂归普陀山”。郭沫若耐心地开导她:“这幅对联说明你有一定的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我替你改一  相似文献   

7.
转向阶级本位之后的郭沫若,其人生开始逢场作戏,其创作体现着阶级意识强烈、民族意识削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2,(4):15-15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相似文献   

9.
作文的创新,固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主题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对主题进行创新呢?从郭沫若妙改诗联的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郭沫若、夏衍和于伶是好朋友。1942年2月的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庆贺于伶37岁生日。于伶是著名的剧作家,其剧作有《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等。依据于伶的这些创作成就,夏衍即席赋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说:“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我的朋友似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注(1) 是啊!许多郭沫若的爱好者、研究者确实“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注意”与研究这个秘密吧。  相似文献   

11.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抓好作文批改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努力在“批”上下功夫 ,提高学生自改的能力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改“详批”为“略批”,留自改空间由于平时教师的“详批”、“精批”,使得一些学生的“改”成了一句空话 ,批改成了“包办婚姻”,学生自改没有空间。因此 ,笔者把学生习作的批改定位为 :指点迷津。即教师根据习作的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方向性的略批 ,指出文中的优缺点 ,“可以在作文本上 ,做一些符号 (写上一些方向性的话 ) ,让…  相似文献   

12.
当年郭沫若为黄继光纪念馆题字,先题"永垂不朽",后相继改为"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但他仍然不满意,于是改为"藩翰中朝",又觉得太生僻,就先后改成"血铸和平""国际英雄",再经仔细推敲,郭沫若最后改为"凯歌百代"。他认为,只有最后(第十次)改定的这四个字,才写出了黄继光精神的深远意义及巨大影响。郭沫若十改题字,表现出他的求佳思维。  相似文献   

13.
范强 《四川教育》2005,(6):32-32
以下是三年级第一学期“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两种不同教法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到“十年浩劫”结束,持续写了六十多年读歌,为我们奉献了十六本诗集.坚持这么多年创作实践,写出这么多本诗歌作品,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从他这样长的创作实践和这样多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创作道路的启示从郭沫若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看,他的创作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先后写了《女神》、《星空》、《前茅》和《瓶》等四本诗集,以及《汐集》和《集外》两个诗集中的部分诗作.由于郭沫若正处年少气壮阶段,又借留学日本之便,他比国内的青年学子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哺育更多,受到外国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5.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创作了十九个剧本,除《甘愿做炮灰》这一个现代剧和两个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剧本外,其余的都是历史剧。创作历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曾这样明白地说出自已的意图:“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这使人们自然地想起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宏论: “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也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过的那样:元剧都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已之块垒”。由此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少年时代在家乡私塾读书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二字,要求学生用对句的形式进行回答。年仅六岁的郭沫若,忽然想起不久前看过的木偶戏《杨香打虎》,便脱口对道:“打虎”。老师见他年龄很小,竞能对得出奇,心里就特别高兴。后来,老师见到他父亲,称赞地说:“这孩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一天,他们在登临泰山时,见盘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 二”两个字,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便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不料,谁也回答不上来。中国学者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只好说回去查询。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诗歌、戏剧、散文不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了一代新风,而且以炽热的爱国之情打动过“五四”时期的青年,鼓舞了亿万青年的抗日热情,启发过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的解放奔向光明,奔向胜利。今天,我们好象还听到诗人愤怒地控诉那“黑暗如铁”的旧社会的声音,感受到他期待一个新鲜、华美、芬芳的明天到来的昂扬振奋的激情;我们仿佛还听到聂嫈那悲壮的歌声:“去吧,兄弟呀!/去吧,兄弟呀!/我望际鲜红的血液,/迸发成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原名郭清贞,少年对代在家乡私塾读书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二字,要求学生用对句的形式进行回答。年仅六岁的郭沫若,忽然想起不久前看过的木偶戏《杨广打虎》,便脱口对道:“打虎”。老师见他年龄很小,竟能对得出奇,心  相似文献   

20.
张潇文 《教师》2015,(3):84
高考应试弱化的趋势为改变中小学“哑巴”式英语的现状提供了契机。英语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如何引导学生“实践”亦即怎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上下功夫,让英语学习回归常识和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