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钦好 《甘肃教育》2020,(5):145-14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与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巧妙提问,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贵在一个“巧”字,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有所发现,产生探究欲望。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时,笔者问学生:“花喜鹊很有礼貌地跟孔雀打招呼,孔雀为什么不理会?”这一提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孔雀认为花喜鹊太丑了,没资格跟他打招呼;有的说:孔雀太骄傲,瞧不起花喜鹊。  相似文献   

2.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学生认“为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一句中“的杜鹃”就“是映山红”。把另一“处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一句中“的或浓或淡”“的或”理解“为或者”。正当学生洋洋得意的时候,我否定了他们。学生露出了惊诧的目光,充满了疑惑。为此,我进行了补充解释。其一,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这样理解不准确。《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都有毛,春日开红紫花,间有白色者。花冠为漏斗状,边缘五裂甚深。每于杜鹃鸟啼时盛开,…  相似文献   

3.
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八册《花潮》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般地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大多致人认为:“这些花不是静止的,而是有风无风都在动,象涌潮一般,所以叫‘花潮’”。这样的解释,我以为似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无风时,为什么“花也潮水般地动”呢?难道作者只是为写花潮而写花,没有其它的亩外之意吗?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小语课文有几处用到“茫茫”这个词,如第九册《草地夜行》的“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第十册《可爱的草塘》的“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茫茫的一片草塘”;第十一册《草原》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怎样理解这些句子中“茫茫”一词的意思呢? “茫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辞海》把它解释为“辽阔,深远;模糊不清”。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茫茫”是指事物辽阔以及因辽阔而深远处的景色模糊不清。笔者认为,上述三篇课文中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学会学习──《动物过冬》教学设计湖南特级教师罗先章,滕明珠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动物过冬》是一篇阅读课文。它以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为童话人物,采用小蚂蚁与喜鹊、青蛙的对话形式,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喜鹊、燕子、杜鹃、黄鹏、青蛙、蚂蚁...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中有一疑问,今提出请赐教。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古诗三首》的《塞下曲》中,有“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诗句。句中“侵陵”一词,《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是“侵扰、欺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任何事情都不会成为负担 ,家庭作业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家庭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完成作业 ,家庭作业不仅不是负担 ,反而成了一种乐趣。试以人教版第四册教材举例。例一 :《骄傲的孔雀》1 你喜欢这只骄傲的孙雀吗?为什么?写出你的理由。2 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 ,可能会怎么做?给这篇课文续上“尾巴” ,看谁编得合理。例二 :《称象》如果当时你也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说说你的称法 ,比比谁的方法更好。例三 :《刻舟求剑》那个人找到宝剑了吗?他会怎么想、…  相似文献   

8.
新收入六年制小语第五册24课的《喜鹊》一文,介绍了喜鹊的外观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说明喜鹊是人类的好邻居,选材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该文在语言表达上较为粗疏,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和推敲。本文开头第一句“鹊,又叫喜鹊”,就存在两个问题:①从知识内容看,鹊是一个大概念,喜鹊仅是鹊类中人们常见的一种,其他还包括灰喜鹃、红嘴蓝鹊等,可见鹊不等于喜鹊;②题目既然是“喜鹊”,那在文中就应以此名为主,其他的一些“又  相似文献   

9.
六年制小语第六册的古诗《所见》是体现袁枚诗风的绝句。粗看,好像明白如话;细读才觉疑难不少,很有深入研讨的必要。一、题目应该怎样理解? 题目《所见》是一个“所字短语”,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见到的”。许多教师和资料都把“见”解释为“看见”,但从诗句“歌声振林樾”来看,还包括“听见”,因此把“所见”解释为“见到的”为好。再补充完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部编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基础训练3》,安排了一组类似于“李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的句子。可在教学第十二册《基础训练5》第3题中那组类似于“我叫他回来”的句子时,学生经常把它搞混淆,花了好多的功夫讲啊、练啊,还是分不清。您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似文献   

11.
释“锄粳”     
新编高中《语》第一册对《过秦论》中“锄耰”的解释是“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笔认为这个解释不妥,“锄耰”应是两种农具。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0课《腊八粥》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见在1976年1月3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参考书对“乙卯年”的解释是:“农历一个年的名称。本课指1976年。”这个解释确切吗? 我们知道,我国历法采用公历和农历,在没有使用国际通用的历法——公历前,我们的祖先便采用天干地支相配以记年的历法——农历。它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它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  相似文献   

13.
刘翠英 《江西教育》2002,(24):30-3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我是什么》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为: 师:哪位小朋友想出的问题能难倒老师或同学呢? 生:“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唱歌”有毛病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统编六年制小语教材自第八册开始,在基础训练的作文命题中,先后安排了五次写“事物”的习作。“事物”是指事?指物?抑或其他什么? 纵观六年制小语七~十二册所列作文题,写某种“事物”当属状物一类的文章。教材中属于写人的命题,指示语很明白。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七册基础训练6,简  相似文献   

15.
初语第三册《祈使句和感叹句》里,有这样一个例句:“借你的笔给我用一下好吧?”附录《句子用途表》里,也有这样一个例句:“能把你的笔借给我用一下吗?”把这两个句子都归到祈使句里,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6.
《灰尘的旅行》(六年制第十册)一文在讲了灰尘的旅行对人类的四点危害以后,用“最后”一词作结,恰当吗? 尤从高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小语课本(人教社)六年制第八册中有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人们对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花落”说法有二:一曰,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一曰,“花落”应译为“花开”。哪种解释都允许,不伤诗的主旨,但也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落”字也有“初开的”意思。如《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又餐秋菊之落英。”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语第五册《打碗碗花》讲了离“我”家门前不远的荒地上长满了小草和野花,“我”从中发现打碗碗花,但外婆不让摘,而“我”后来终于摘了,证明打碗碗花并不会使人打破饭碗的故事,赞美了打碗碗花的新奇、美丽和可爱,表现了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某一课内容感兴趣,首先要在揭示文题上下点功夫。下面,我就小学六年制第九册中《花潮》和《今天我喂鸡》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花潮》:“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潮》,其中的‘潮’如何解释?(潮水),如果在‘潮’前面加上一个‘花’字,连起来该如何解释?(花很多,看起来像潮水一样。)为什么说花像潮水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花潮》。”(板书文题)  相似文献   

20.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