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探索与争鸣》栏目刊登的《谁之错?》一文,颇有感触。由于教改涉及面广、探索性强和影响力大,所以,如何推动教改,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谁之错?》一文所反映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对此,我认为:1.教改  相似文献   

2.
“争鸣园地”是我刊开设的一个新栏目。其第一期主稿,我们选用王一川的《我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作者的特异的文学标准和眼光,即刻引起已有定式的文坛的强烈反响。作为对立面,我们刊登了曾镇南《伟大也要有人懂》。究竟孰是孰非?有无定理公理?确有必要争鸣一番。我们欢迎这方面的文章,也欢迎就其他学术问题而发的商榷争论文章。  相似文献   

3.
姚小鸥先生《<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商榷》一文,对赵逵夫先生关 于此方面的研究多有批评。本文结合《公莫舞》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对姚文所提及的主要问题再作 具体商榷,主要涉及《公莫舞》的版本与校勘、脚本的主题内容与西汉武帝时的社会背景、脚本的表 演形式等内容;并由此论及学术争鸣的目的与态度、学术争鸣的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读了《历史教学(中学版)》第9期胡运珉老师《求真、求实与我们的困惑》和任世江先生《对“困惑”的回应》两篇交流或争鸣文章,感到这种学术交流或争鸣非常有意义。这样的交流和争鸣好像有一段时间不见了,可能是我们的惰性阻碍了彼此间平常的交流和争鸣。或许正是由于大文化环境中交流和争鸣太少了,所以一旦有了交流和争鸣,就会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会被称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5.
读了《语文教学通讯》第六期王峰同志《推动教改,需要争鸣》一文后,颇有同感。究竟哪种经验、理论,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实践意义,的确需要切磋与争鸣,比较与探讨。但对文中的某些指责,我们实在不敢苟同。关于“最优”的概念“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又叫“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教学方式最优化”指的是在给定的教学活动条件下,通过与给定的教学条件相符合的教学活动结构进行系统控制、取得与给定的教学条件相应的最大限度的教学活动效率(黎世法《论中学教学法最优化》)。我们认为“最优”的具体含义是:第一、它是一种宏观教学控制论的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6.
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就该制度如何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问题,笔者曾与范红军先生在《历史教学》杂志撰文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学术存在争鸣很正常,观点不一也是常有的事。但两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透露出对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正确与否的分歧,这一分歧不容忽视,基于此,笔者特撰此文对此问题争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误区提出若干意见,供学界专家评判,以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7.
康世立同志是最高成本价格论的创始人。对最高成本价格论,我曾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上撰文商榷。1991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上发表了康世立同志的《就“最高成本价格”问题与唐国增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康文”),对我的异议给予回答,并进一步阐发了最高成本价格理论。反复拜读康文之后,我仍感最高成本价格论难以成立,故特撰此文与康世立同志再商榷,也望经济学界同仁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8.
《中苏现代军事文学的比较与思考》一文出自两位青年作者之手。作者思想解放、敢于大胆思考,但文章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为了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思考,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我们决定将这两位作者的论文公开发表,同时,发表李印堂同志的争鸣文章。但愿这能成为健康地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9.
我若长风 《成长》2006,(2):79-80
《有此一说》栏目曾刊发了沈玉先生的《古代汉民族的性观念》。作者我若长风来信说,从他读过的不少性学理论和对程朱理学的了解来看,该文的观点较片面,很值得商榷,于是写了一篇《中国古代性观念的演变》给《有此一说》栏目,目的不为反驳,只是要讲明更多事实.以作争鸣。但仔细比较两文,一个是强调“古代汉民族的性观念”,一个是说“古代性观念”,两者的讨论范围和重点还是有较大区别。《有此一说》栏目的重点是突出“此说”的独特和深度,并由“此说”带出思考,而争鸣,永远是我们在讨论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高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引言:不得不坦率地展开争鸣了我在去年《高校理论战线》第三期上发表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以下简称《方式》)一文,其中兼对晏智杰教授否定和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张“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等观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我在论文中是力求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平和语言进行商讨的。全文中没有一处使用晏智杰教授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对马克思的理论有所“曲解”的词句。而且,我在商榷文章中表明,如果晏智杰教授只是正面主张“要素价值论”,不赞同劳动价值论,则没有必要与之商榷和争…  相似文献   

11.
我校一直订有《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我也经常翻阅一下,从中学到不少教育理论和教改经验,了解了一些教育信息动态,有时也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有所收获。但也感到有所不足,主要是觉得刊物与教改实践还有距离,多的是高雅严谨的正面论述,少的是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议论或不同观点的争鸣。固然从理论上讲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忙于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史参》的“商榷与正误”专辑,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内外所产生的巨大反响,我是始料不及的;而权威人士对《中史参》和广大一线教师的纠错行为所持的态度,我更是始料不及的。在读了《中史参》第10期的“卷首语”和黄安年教授的争鸣文章,知道内幕以后,我彻夜难眠,只是忧虑:怎么会这样?“舌战”本属正常,但“战”之倾向明显有违正常的争鸣氛围。《中史参》堪称历史教育改革的“《革命军》、《新青年》”,此次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中史参》和教师纠错可以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教材更符合史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3.
捧读 2 0 0 0年第 6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说实话 ,我真是感慨良多。感慨之一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老师们的大手笔的确不同凡响。记得去年的 7、8、9三期《中史参》杂志在“教材谈从”栏目中 ,连续发表了黄安年先生的大作 :《评人教社〈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而今年的 6、7两期 ,他们又推出以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为作者群的《商榷与正误》专辑。无论是去年发表黄先生的大作 ,还是今年推出《商榷与正误》专辑 ,窃以为 ,《中史参》的目的 ,均绝非出于沽名钓誉之短视 ;着眼于中…  相似文献   

14.
自去年第3期以来,本刊在“探索与争鸣”栏目中相继刊发了一些学者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的文章,其中今年第3期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的文章《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兼与晏智杰教授商榷》。最近,北京大学晏智杰教授寄来了《本本主义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答卫兴华教授》一文。本刊这期全文刊登这篇文章。我们也欢迎关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赐稿,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郊区教改人士说,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追求完美。1992年8月,长沙市郊区中小学教学整体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推出实验《方案》,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学科教育探索》是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关于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 教育理论探索;学科教育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科教改;新学科建设;国外教育;教学实验等。我们热烈欢迎作者踊跃来稿,特别欢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指导意义的、体现创新价值和学术争鸣的下列稿件:学科教育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江苏高教》第5期刊登了叶林同志的《我国高教核心期刊的测定及分析》文章(简称“叶文”)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感到其内容的讨论有积极意义,体现在:其合理部分,能提高高等教育期刊的办刊质量;其中我们认为不科学部分,也将因不同意见的学术争鸣而提高评估核心期刊的水平。本文只对“叶文”中通过文摘法测定我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的排序同作者商榷。一、《教育研究》被排位第七引起的思考在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者心目中,一般认为《教育研究》是我国教育类(其中也刊登高等  相似文献   

18.
《谈“××教育”》于去年9月在本刊发表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各方褒贬不一,今刊出一篇刘景升同志的商榷文章。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推动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欢迎有更多的同志来各抒己见,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 ,各地创造了不少的新教法(或教学模式)。对此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引发了不少的思考与争鸣。贵刊于2000年第2期发表了《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 ,于第5期又发表了几篇相关的争鸣文章。拜读之后 ,对其中《“带着问题读”应改为“发现问题读”》(以下简称《改》文)一文的观点有不同看法 ,特此摆出来与《改》文作者商榷 ,同时 ,就教于小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们。首先 ,《改》文认为“带着问题读”的教法 ,是“按图索骥式的教学 ,带着框框 ,限制(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河殇》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连续片《河殇》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强烈反响,成了有争议的热门话题.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教授也纷纷发表意见,对《河殇》提出不同看法;著名政论家梁厚甫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化是"犬儒文化",是世界消极文化之一种.最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举行了《河殇》座谈会,与会的文、史哲方面的专家、教授展开争鸣,有的热情赞扬,有的全盘否定.对《河殇》的巨大分歧,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看法上的巨大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