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议陕南西部山歌●傅杰陕南西部宁略勉三县,毗邻川甘,地处川陕甘交通要道。古褒斜道、金牛道横贯南北,历史上“湖广填陕西”、“四川填陕西”等人口大迁移,此处都是必经之道。民风民俗很受两省影响。这一带的山歌融汇了四川、湖北的韵调,深深地带上了楚、蜀文化的烙...  相似文献   

2.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艹磊苴”一词多次出现在禅宗文献里,几乎都与四川僧人有关,甚至蜀僧自己也呼自己为“川艹磊苴”。这两个字不好认,音义不清,弄清了它的意义对探讨四川禅学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艹磊苴”一词似乎最先出现在北宋,《僧宝录》:“(重)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  相似文献   

4.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文华  徐桦 《寻根》2014,(5):64-67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北部昭通市盐津县之西南20公里。昭通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为中原文化入滇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昭通是云南与中原接触最早的地方,是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盐津县东北与四川交界,距昆明市560公里,距昭通市145公里,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人滇的第一关便是豆沙关。  相似文献   

6.
安丙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丙,南宋四川广安人,官至四川宣抚使、利东安抚使、少保,卒后赠少师。安丙从政后长期在四川为官,先后率所部“平定吴曦”、“抗金保蜀”、“平定红巾”,为南宋四川之名人物。本论述了安丙之政治经历。  相似文献   

7.
周巧莉 《寻根》2024,(1):128-133
<正>一四川荣县(宋时称南荣)旭阳镇王序塘村有“义门王氏”的家族墓地,其中陆续发现了王梦易墓表、王商彦墓碑等。另外,在一些宋人文集和明清地方志中也收录有与其有关的墓志铭。“义门王氏”为宋代四川地区一个重要家族,王梦易及其子王庠、王序在当时颇有名望,与苏轼等有交往。王梦易长期在四川地方任职,在地方治理上颇有作为,“义门王氏”在南荣地方治理中也颇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清初四川由于兵祸、瘟疫等因素,人烟稀少。但数以万计福建人举家由闽地迁入四川,他们为开发四川,建设天府之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川、闽等省成为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区之一;同时也促进了闽川两省间的经济化交流。至今仍然具备互动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杜晓波 《寻根》2012,(4):81-87
分布 仅仅是我国的省名、省城名、地级市名、县名,带川入名数量就十分可观,更遑论乡镇名和村落名。县级以上地名共有40多个,如四川、银川、铜川、临川、汶川、北川等。而说到村落名,最密集的区域当属浙中区域、皖南浙西区域、陕北区域。以“川”字构造地名,在朝鲜、韩国、日本也被广为推崇。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是四川酿酒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抗战时期更是四川酒业发展的巅峰,1944年产量达到民国时期的最高峰。四川酿酒业的发展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文章考证了抗战时期四川酒类的产量,分析了川酒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抗战收复神圣国土、复兴中华民族的基地。认识四川抗战的真实巨大的贡献和四川人抗战精神的本质内涵,需要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视野,需要以历史是"千秋金镜"的深邃眼光,需要从抗日战争发展史的全局来展开研究。《四川抗战全史》的作者们从这样的研究视角出发,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与道德精神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川人抗战威武雄壮的英雄史剧。其中最关键的主旨,是从全面的全民族抗日大战场的角度,包括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三大战场凝心聚力、互鉴互学、紧密联系、紧密团结的角度,来总结川人抗战的精神、经验和智慧,认识川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拯救人类文明、争取人类正义与和平的胜利而作出的一定的奉献。  相似文献   

12.
1998年9月18—20日,由四川省佛教协会主办的“中国佛教二千年暨四川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天下名山峨眉山报国寺举行,来自川内各地的高僧、居士、官员和专家100余人齐聚一堂,满怀适逢盛世盛会盛典之激动心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下面根据与会者提交的42篇论...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川酒的工艺成熟并定型,生产规模和作坊数量空前扩大,酒类品种丰富多彩,酒类品牌得以成长和发展.一些企业家总结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酒类经营理念,在民族危难时刻,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期间,由于四川酒业一枝独秀,外省人大量来川,酒消费量的迅速增加及外省人返乡后对川酒的怀念和正面评价,使四川酿酒业及伴生的酒文化得以通过抗日战争这一独特因素而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4.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讲出了一个平凡的道理:人的阅历越多则越容易明白世情;接触的人多了则阅历也会多起来。这说明实践经验的重要。刘禹锡讲的这十个字包含深刻的道理值得记取。(栗)“经事还谙事...  相似文献   

15.
古播遗踪     
遵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在历史上一度称”播州”。”播州”之名,出现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是年改郎州为播州,此乃”播州”建制之始,地域只有今遵义县、绥阳、桐梓的部分地区。以后屡次兴废易名,地域不断扩展。最大时南抵贵阳,东接铜仁,北达南川,綦江以北,西含叙永、毕节的部分地区,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平播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分播州为两军民府: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平越军民府(隶贵州),”播州建制”长达962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6.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在不断增加的饮酒人群中,部分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酗酒诱发腐败与贪杯误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究其原因,除制度约束缺失外,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  相似文献   

17.
凌礼潮 《寻根》2005,(5):106-109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人川的记载。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输出量?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南早期文化源流的随想葛剑雄随着西南地区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特别是四川广汉三星堆、云南江川李家山等地的惊人发现,西南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有些人习惯于把中国古代一切文明的源头集中在黄河流域或者今天中国境内,不注意甚至不愿...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洛分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联合主办的“三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1所大学的20多位学,与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1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的20多位专家会聚一堂,对三国历史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继1991年“三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四川举行的又一次“三国化”国际性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20.
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6月30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博艺画廊开幕并展至7月30日。罗中立、张晓刚等87位著名艺术家参与的这个展览,共展出了“四川画派”艺术家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30余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