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民生建设就要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诉求等问题,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的幸福安康是社会存在的价值,人民的满意是社会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中,报告把“学有所教”放在民生问题的第一位,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热点综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具体表现有: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在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应该遵循社会公正、人民普遍受益的原则,制定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和保障制度,减少社会公正失衡,让广大社会成员都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事业概念下,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这是惠及人民的工程,也是一项事关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势在必行的工程。  相似文献   

7.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体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人民幸福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战略实施等层面的重要环节。制约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的因素可以从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理体系机制保障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结合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从强化基层党建、完善法治体系、创新治理方式、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及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性建设等角度入手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坚持人民中心,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为全面推动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得、劳有所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协调人民利益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协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协调人民利益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三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协调的这一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现代政府存在和运转的核心理念。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注意力和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有所放松或关注不够,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畸形局面,政府权力太大,公民权利较小,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创新的基本理念,才能确保和实现政府成为国家利益和全社会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摆到了鲜明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各项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民生,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做到“五有”,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3.
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远程教育社会学研究有三大范畴:社会规定性、社会特性和社会功能。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定量和定性的内容分析发现: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外在三大研究范畴上均有所涉及,但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功能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特性研究,而且国内和国外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以纯理论研究为主,而国外普遍注重定量或定性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离不开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进入新时代,通过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将引领社会思潮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加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关键举措,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支持。从基本经验上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建设和谐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不可能引领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可能性。先进性在广泛性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应当以先进性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瞻远瞩     
吸引了全世界眼球的党的十七大已经胜利闭幕,但胡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的: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至今仍回响在耳际,这是高瞻远瞩的盛世宏论。  相似文献   

17.
张晨  高靓 《教师》2010,(16):17-17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出席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并致辞。袁贵仁强调,要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把学习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强化公平法治基础上的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范式。增进人民的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以人民利益为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民为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思想导向,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构建和完善公平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和完善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安全网络的重要作用。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5月20日出席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时强调:要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把学习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全体人民学有所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民生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