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的学生观又是一个核心。在学生观问题上,过去我们总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就是要老师“管”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平等的“人”,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灵、需要就不容易得到尊重。相形之下,新型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爱”学生…  相似文献   

2.
不管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你应和你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的“知识传声筒”型教学方式已无法立足于讲台,必须要超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尤其是语文教师。提高素养、与时俱进、扩大视野,才有可能在新的挑战中不被淘汰,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学者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师常被人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部分教师也的确是按工程师的职责,采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塑造”着学生。比如要求学生绝对听话,不准学生怀疑领导的指示、权威的观点,学生做作业,必须按照老师教给的思路等等。学生照老师的想法做了,他们就小会表扬、大会奖励;学生没有这样做,老师就会想出种种办法“制服”他们,还美其名曰“教育帮助”。这样教出的学生的确不会给老师和社会惹麻烦,让专制的老师和领导可以放心施行自己的专制。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这种教育造成了学生怀疑精神和创造理念的缺失。我…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动手教育”是指教师引领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有用之才。“动手教育”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动手教育”的认识。首先,教师本身应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就能使学生产生崇拜感,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有了威信和地位,这是…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作为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要及时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于外向型学生,他们易将自己的所想所为呈现在大家面前,对他们遇到的问题教师能适时给予帮助。但有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很难与人沟通交流,因而教师也就不易了解他们的想法。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此时不妨进行一些书面交流,同样能解开学生的“心结”。  相似文献   

6.
柯强  曹田 《辽宁教育》2005,(7):34-35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7.
要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使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增强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反之,如果讽刺、歧视甚至体罚他们,很容易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甚至产生“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反心理,使教学难于进行,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教师首先要理解、信任、关心他们,坚持“扬长避短”。看到他们有长处和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并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以触动他们的心灵,达到思想感情的交流。因为人的感情总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向学生倾注友爱之情,信任、爱护、尊重他们,学生就…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一般而言,学习差…  相似文献   

9.
《教师法》指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办好一所学校,有一批好的教师是关键。“做有追求、有激情、有魅力的老师”,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位哲人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作为教师,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也必须找到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而能否发掘出他们的潜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否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与自豪。笔者的学生多是所谓的“低差生”,两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成功教育”确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心理学有个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高期望,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然而,在一…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校本研修实践及其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果说三十多年以前对“两个估计”的否定带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师身份的解放、地位的提升的话,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修正在引领他们走向另一次解放,一次属于精神层面、指向教育本质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有好的传统,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训练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却不那么重视。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使得“大学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抑制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面临这种现状,就很难谈得上创新了。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所作为,本文重点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班级管理中的人文情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多教师谈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时说:“对学生要板起面孔,让他们敬畏你、摸不透你;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学生‘有一点颜色就开染坊了’……。”总之,这些教师认为对  相似文献   

14.
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会有一定的忧虑。我们不妨把这种暂时的现象叫做“减负增忧”,针对这一点,笔认为学校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努力:一个是“减负增效”,一个是“减负增容”。前是就教师的教学而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后是就学校的整体教育而言,要丰富教育内容,增加学生认知的数量,提高其认知层次,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增效”和“增容”,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年轻的教师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教育秘诀:“只有教师关心学生做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的内容的评价能力,摈弃灌输,要赋予学生一定的私人空间,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师生的交往和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这样,教师和学生问就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博览书屋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作者:叶澜等/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定介:38.00元 这是一本与教师,包括未来教师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本书的研究重点不在“育人”,而是研究教师如何“育己”这一通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因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说到学生的幸福,就不能不说教师的幸福。“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以真爱的心去教育学生,用感情去打动他们,要尊重、爱护、谅解学生,关注学生命运,对他们的前途负责,把握好教育的尺度,使教育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9.
苟悫  王建 《四川教育》2007,(2):93-94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从相识开始。这种相识,彼此要消除陌生感,建立起相互交往的心理需求和相互接纳的情怀,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敞开。要让学生走近教师,和教师“面对面”、“零距离”,对教师产生情感依恋,和教师“交心”;教师也要放下架子和学生结为“同伴”,走进学生心间,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站在教师的角度引导,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你的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活动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线原则。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当多的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的效率不高。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是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有丰富的思想和求知的欲望,还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如果我们教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