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2.
不是记者,却干着和记者一样的活,每天背着照相机在大街小巷寻找新闻线索,抢拍、抓拍各种突发事件、社会现象.不是记者,却跟记者一样,拿稿费(报料费).  相似文献   

3.
香港传媒完全由市场导向,市场决定其生存状况,因此,传媒之间竞争残酷,记者之间竞争激烈。媒体的高度商业化,既带来了许多好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正如英国《泰晤士报》一位资深报人所说:“香港没有世界一流的报纸,却有一流的记者”。的确。香港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世人钦佩。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香港接触过不少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些长处值得内地记者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又是岁末年初时,档案部门的同志碰到一起.总爱互相问一句:“新一年我们干些什么?”这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却几近一种现象。仔细琢磨,又耐人寻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杨升 《记者摇篮》2004,(3):25-25
在全市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培训班上,我这个在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工作30多年的老记者反复琢磨一个新提法:“弘扬新闻职业精神”。越琢磨分量越重,这个新提法实际上是每个记者过去都遵循过、实践过,而且今后还必须牢记在心中、落实行动上的至关重要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底特律新闻》的社论作家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指出:“写文章的人应该遵守的格言是明晰、干跪和朴实。”杰克·海敦运用了“明晰”、“干脆”、“朴实”六个字,却可以使许多记者(通讯员)为难一辈子。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在新闻中运用“对话”,让新闻人物站在新闻中直接说话,是使  相似文献   

7.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如何让科学走近大众,如何让科学传播变得喜闻乐见?这是许多媒体都在研究和琢磨的问题。杭州的《都市快报》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师弟问我:"干了这么多年,你觉得你的认同感在哪里呢?" 是呀,认同感在哪里呢?以我十多年的记者工作经验,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是孤独的.特别是每当我一个人出差,在火车上凝望夜色中的万家灯火,心中还在琢磨怎样接近采访对象、怎样获取证据时,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这固然有江湖豪气,但记者毕竟不是独行侠,面对充满未知的采访,支撑你坚持的力量在哪里呢?同时,作为一名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你的报道可能很难获奖,也许还会面临诉讼的麻烦和风险,推动你前行的动力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线索对于记者、媒体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之后的新闻活动。新闻线索只是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因其不确定性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记者需要对获取的新闻线索进行认真的分析处理,将其吃透嚼干充分利用,以便于下一步的正式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是记者了解到、采访到的?所提出的问题,难道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些在一线干记者的,在下面议论起当下百姓有事来寻求媒体帮助时,常侃说:"实在不行找记者."虽说是句玩笑,包含的内容却也很多,就不再多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的,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稿子被枪毙了”,就好比农民辛苦一年无收成,心血白费。我干记者这一行算起来也有七八个年头了,要是用香港、台湾记者的话说,当属资深记者了,稿没少写,被枪毙的却很少。但在这次“黄金海岸”系列采访报道中,却受到了深刻的“打击”,稿件被枪毙的  相似文献   

14.
王桥 《新闻窗》2005,(5):44-44
前段时间出去采访,有人开玩笑说:搞新闻时间长了,我们记者都快成"熟练工"了。虽是玩笑话,却令人深思。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把手上的材料,按"程序"简单地拼装打磨一下,就当作新闻成品交差了事,事前不积累,事后不琢磨,胸中无大局,那这篇稿件多半成不了"气候"。一个有追求的记者,不会这样写新闻。优秀记者的作品,尤其是代表作品,从中可以让人看到其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有一段时间,某市的一家大医院将有名气的医生都集中在住院部或调到科室搞研究,而处在第一线的门诊部,骨干力量却相当薄弱。这样一来,门诊上对许多疑难症处理不当,时有误诊错诊的现象发生,群众意见很大,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好在他们后来做了纠正。笔者由此想到了报社的工作。有的报社的做法就和这家医院很相似。他们把很强的“笔杆子”不是放在记者站,而是放在编辑部。有的记者很能出东西,干了几年,就觉得“功德圆满”,应该“照顾”进编辑部了。有的记者写了几篇象样的东西,获了奖,于是就在职务上表示一下,很快也进了编辑大楼。如此重编轻采,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时尚,一般记者便把下站作为踏进编辑部的阶梯,下去干上两三年就考虑回社问题。记者队伍老是这样轮换变动,在下面跑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初入新闻图的年轻人。磨练几年,到刚能拿出些东西的时候,又该轮换回社了。如此不良循环,势必影响报  相似文献   

17.
自己看生活     
一开始干新闻就没有轰轰烈烈创一番业绩的念头,到现在自然是平平淡淡。平生最高的追求便是在这平淡之中,显出一分独特。四年的记者生涯虽然短暂,可在无一刻思索运转的头脑里,也积蓄了一些生涩的感受。我踏进新华社大门,湖南分社的领导和老记者们就告诉我,曾经在这儿工作过的女记者全是出类拔萃的。掂量着这话的深刻含义,我却无端地生出许多莫名的苦恼。“你看,某某今天在某报又用了一篇稿子”,类似的提醒总令我慌乱。终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责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新闻报道中也相应出现了许多新名词,仔细一琢磨,有些词用的有些过了头。经常见诸报端的有“什幺挣钱种什么”,它反映了当前农民种田自由的高兴心理。但这个说法经不起琢磨,种罂粟挣钱就不能种。“怎么赚钱怎么干”,也是不可提倡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都在加强。对舞厅、饭店、宾馆的三陪服务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使那些赚钱多的黄色录像馆,以从事卖淫、嫖娼等色情服务的人断了财路,怎么赚钱怎么  相似文献   

20.
洪慧敏 《新闻实践》2010,(11):31-32
记者跑线通常有“冷线”和“热线”之分,科技、农业、林业等行业在都市类媒体里常常属于冷线,不要说发布的信息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一年到头新闻发布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比较难出读者爱看的稿子,记者的工作业绩也出不来。怎么来解决出稿难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琢磨出了新闻挖掘的“交集法”和“延展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