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勇 《课外阅读》2010,(1):53-53
2008年8月,温总理看望了钱学森。当这个消息传到海外,一位75岁的菲律宾老华侨写了一封信,回忆她50年前与钱学森在马尼拉轮船码头的一次谈话。那是在钱学森回国的途中——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温总理看望了钱学森。当这个消息传到海外,一位75岁的菲律宾老华侨写了一封信,回忆她50年前与钱学森在马尼拉轮船码头的一次谈话。那是在钱学森回国的途中——您为什么想回到中国·这位华侨问。我想为仍然贫穷困苦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首战得胜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同船的留美同学有徐芝纶、夏勤铎等。几十年后,钱学森的岳母蒋左梅老太太对她的外孙说:“当年你爸爸出国我去送过,一大帮学生,穿着都差不多。你爸爸个子不高,一点也不显眼,真看不出他十几年后会成为大科学家。”钱学森为什么会在这批优秀的留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大科学家?这与他到美国后遇到一位恩师冯·卡门有很大关系,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这位不显眼的学生当时的心情是:中国混乱,豺狼当道,暂时到美国去学些技术,他日回来为国效劳。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是扬名海内外的科学家。作为大科学家,钱学森勇于认错的事迹,至今被人们传颂。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大学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教授给了钱学森100分。这是一个满分。可当钱学森再看这份满分试卷的时候,却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错误。那是在一个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不论这是推导错误还是粗心大意,总之,“N”就不是“Ns”。钱学森在发现了这一错误以后,立即主动找到教授,递上试卷,要求扣分。这样,100分的试卷就变成了96分。分数减下来了,可钱学森严谨治学的品格却得到了升华。还有一件事,是在…  相似文献   

5.
2012年2月5日,蒋英走完了92载的人生。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并与德国德律风根公司签订十年唱片合约;1943年,她在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夺得了由匈牙利高音名师依隆娜.德瑞高主办的女高音大赛桂冠;1947年,28岁的蒋英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完成了归国后的第一次演唱会,并且与钱学森喜结连理;1950年,她与钱学森一同在美国遭受软禁,期间他们琴箫合鸣,一起演奏17世纪古典室内乐来走过人生……  相似文献   

6.
罗华明 《师道》2010,(2):20-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话题引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一疑问。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已驾鹤西去,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如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世界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在于生命科学,而其突破点可以从研究气功和特异功能方面去获得。在人体科学研究这片土壤上,冯理达教授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她以现代科学的先进手段对传统气功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奠定了现代气功学的理论基础,使这一学科在广泛实践应用中获得了科学依据。1987年,当她出席在日本的歌山召开的21世纪科学文化研究会时,日本报刊以醒目的标题称她为“新世纪的救世主”。美国著名医学家理查德在参观了冯理达教授的科  相似文献   

9.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围绕在我国高校上空的巨大命题。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成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这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成规模的创新人才?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也一直不断发酵。这也成为许多大学校长持  相似文献   

10.
曹喆 《神州学人》2009,(12):7-9
2009年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的生日,遗憾的是,这位开创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勋泰斗却没有等到这一天。10月31日,钱学森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回国     
《红领巾》2008,(4):20-22
一九三四年,钱学森远渡重洋,赴关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当时的中国十分贫弱,作为中国人的钱学森也成为外国同学嘲笑的对象。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正>1929年,18岁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半年后,在参加学校举办的《水力学》考试时,钱学森快速完成了所有的考试题目,第一个将试卷交给了监考老师。两天后,试卷发了下来,钱学森得了一个漂亮的100分。考试能得满分,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钱学森能轻轻松松地搞定,这让他立即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而有了这个一百分,也为他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增添不少印象分。不过,等拿到了试卷后,钱学森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笔误:在一道题的运算  相似文献   

13.
2013年2月5日晴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导弹之父。当你在国庆60周年,看到中国的导弹车队在天安门广场隆隆地驶过,全世界都投以敬佩的目光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是钱学森,为我们祖国带来了尊严和光荣。他用他的青春、热血、生命和作出的卓越贡献,启迪我们中国人心中要装着祖国。《钱学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在美国再也按奈不住了,日夜盼望着能回到祖国。可是美国却不允许他离开,经过5年的努力,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归国航程。从此,钱学森为我国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于1989年8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上,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文章一发表,即引起全社会的震动。阅读这篇文章,要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钱学森在哪些地方值得中国人骄傲?结合社会现实,体会文章发表的意义。二、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描写了钱学森不平凡的生活经历? 三、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中,技术科学是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一个独立层次。这个概念是钱学森教授在1957年提出来的,是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的。按照钱学森教授的意见,技术科学一方面是基础科学向工程应用的延伸,另一方面又是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它产生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结合,又服务于工程技术。钱学森教授首先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关系中提出技术科学这一层次的概念的,后来他又把科学的这  相似文献   

16.
一、钱学森与交通大学 1929年9月,钱学森从北师大附中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学习,1934年毕业。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两父”即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原子弹之父”钱学森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阅报,看到有关他们的两则材料:由于钱学森先生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卓越贡献,党和人民为他庆功,授予他“国家杰出科学家”光荣称号。在庆功会上,面对党和国家及军队最高领导人,钱老盛赞自己的妻子──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我们结婚已经 44年了,这 44年我们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干什么大家都知道了,我妻子是干什么的 ?她是一个专门唱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演员,她经常给我介绍音乐艺术,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杨淳茗 《初中生》2009,(9):12-13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回国时说的一句感慨万分的话。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说到钱学森回国,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马佳 《阅读与鉴赏》2009,(12):32-32
这是一段钱学森在上海交大上学时的往事。当时老师全教授每次考试时总要出一道难题,目的是让学生更严谨更虚心,知识也更扎实。一次考试钱学森答对了全部六道题(第六题是难题),金教授高兴地将钱学森的试卷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说要给他打100分。钱学森却要求老师扣分,说自己在一个连等式中漏了个下标。  相似文献   

20.
胡重光 《湖南教育》2009,(12):18-20
钱学森去世了!科学巨星陨落,国人同悲。钱学森的离去,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第二个“钱学森”?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在他身上有一个科学大师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的学养和人品,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爱国和奉献,堪称楷模。很多人追问钱学森反复思考提出的问题(舆论称为“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