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楼 《中学生百科》2012,(30):32-33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天的许昌)。一时间,天下英才纷纷来到许都,期望谋个职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中有一位二十出头的狂傲年轻之士颇为引人注意。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傲慢,脾气最古怪的文人学士——祢衡。祢衡从小就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可以说天生才气过人。不过,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自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但从未有人认为此诗非曹操一人所作。最近万绳南先生提出新解,认为此诗“是建安元年在许都接待宾客时,主人与宾客在宴会上的酬唱之辞,并非曹操一人所写。” (《文史哲》1987年第1期)  相似文献   

3.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是建安元年在许都接待宾客时,主人与宾客在宴会上的酬唱之辞,并非曹操一人所写。此诗八句一组,第一个八句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宾客的唱辞,唱出了宾客的忧思之情。第二个八句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曹操的答辞。在“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中,曹操把自己思贤如渴的心情唱了出来。第三个八句从“明明如月,何时可  相似文献   

4.
许昌地处中原,是历史名城,发挥其名胜古迹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事业,对许昌经济文化的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许昌在上古是昆吾之居,春秋是许国,泰汉为颍川郡地,东汉来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成了首都。其后,晋至隋为颍川郡、唐为许州、宋为颍昌府,元明清为许州。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可惜不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注意保护,更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破坏殆尽。粉碎“四人帮”后,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曹操奉献帝都许,使许昌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作用,这是许昌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文帝曹丕虽建都洛阳,但依然将许昌作为重要的都城,许昌的历史进入更加平稳发展的转折期.明帝曹叡执政之后,许昌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仍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政治地位渐趋衰落,为本阶段许昌历史发展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7.
汉魏故都许昌,是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地方,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浓厚的“三国文化”底蕴催生了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许昌县实验小学。  相似文献   

8.
乔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9-120
通过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在不断地战争中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由于曹操的谋略、品行和军事才能,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在他们的协助下,曹操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政权。建安元年,曹操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征伐。曹魏政权对许昌也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许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潜力很大。一、许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1、许昌是历史名城,在上古是昆名之居,春秋是许国,秦汉为颖川郡地,东汉末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于此,其后,晋至隋为颖川郡,唐为许州,宋为颍昌府,元、明、清为许州,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据不完全统计,许昌现有古遗址56处,古墓葬38座,古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在群雄割据的纷争中,曹操迎汉帝定都许昌,从此许昌在纷乱的局势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这一策略为曹操网罗人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而此后开展的许下屯田又为曹操的势力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最初出于战略思想的考虑,曹操选择了许昌为都城,而在攻下邺城以后,政治中心随即转移,许昌作为汉末都城,其地位逐渐被遗忘。  相似文献   

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引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自然引出本文的“风流人物”。批驳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  相似文献   

12.
官渡之战     
秋雯 《小朋友》2004,(1):2004
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袁绍决心消灭他。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向许都进发。曹操的部下听说了,都十分害怕。曹操却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知道袁绍这个人,他志向高大,却外强中干。”果然,袁绍的人马还没到官渡,就被曹操用计打败了两次,损失了两员大将。袁绍吃了大亏,但并不甘心失败。于是,袁绍和曹军又在官渡发生了激战。曹操败退,回到军营坚守。袁绍就在曹营外垒起土山,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向曹营射箭。曹操就造出霹雳车,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射向袁军,把高台砸烂。袁绍又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让士兵在营前挖一条又长又深的水渠,阻断地道出口。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戏剧到小说《三国演义》都把他塑造描绘成一个阴险多疑、手段毒辣的白脸佞臣。不过历史上的曹操却确确实实是个文武全才。在汉献帝无依无靠、到处流浪的时候,是他独具慧眼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在汉末离乱、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是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实行屯田,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是他破除门第观念,唯才是举,尽管其手下大将许褚、典韦、曹洪都出身贫寒,正是这些人的辅佐才使得他的势力迅速发展。说他是治  相似文献   

14.
曹操(150-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生于汉末乱世,在镇压黄巾大起义中崭露头角。曹操颇有政治才能。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曹操逐步统一黄河流域。曹操抑制豪强,大力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5.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突出的地应,学习这一段文学,我认为首先应注意学习和了解下面几个问题。 (一) 从公元一九六年汉献帝刘协被迎至许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起,到公元五九○年隋王朝灭陈重新使中国统一,前后共约四百年时间,史  相似文献   

17.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英雄主义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 ,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戏剧到小说《三国演义》都把他塑造描绘成一个阴险多疑、手段毒辣的白脸佞臣。不过历史上的曹操却确确实实是个文武全才。在汉献帝无依无靠、到处流浪的时候 ,是他独具慧眼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在汉末离乱、生灵涂炭的情况下 ,是他召募流民 ,提供工具 ,实行屯田 ,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 ;是他破除门第观念 ,唯才是举 ,尽管其手下大将许褚、典韦、曹洪都出身贫寒 ,正是这些人的辅佐才使得他的势力迅速发展。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 ,还是乱世之奸雄也…  相似文献   

18.
有人在评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时,提出“三绝”的观点:“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指的是关羽,而曹操则是“奸绝”。难道历史上曹操果真是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奸人”吗? 首先,我要说的是:曹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义不容辞     
赤壁大战后,曹操收拾残败军马返回许昌,经过一段休整,先诱杀西凉太守马腾,接着训练人马,着手部署兵力,准备统一中原。刘备的军队在诸葛亮精心指挥下,攻取长沙、零陵等三座郡城,然后水陆齐头并进,进取西川。消息传到许昌,曹操大惊失色说:“刘备攻占西川,兵强马壮,羽翼丰满,会成为严重威胁,必须趁他实现战略目的之前,彻底消灭他。诸位有什么好办法?”曹操的话刚说完,诏(zhào)书御史陈群站起来献计,说:“我有一计,可以先灭孙权,后吞刘备,各个击破,一举攻取江南,占领荆州。丞相可派大军直逼江东,孙权恐慌,势必向刘备求救。而刘备的目的在于攻占…  相似文献   

20.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令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