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精神。茅盾曾盛赞鲁迅:“《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譬如,“重复”这一修辞格,在数量不多的鲁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而且在有的短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细节,竟几次重复。如《狂人日记》:“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这两句重复,旨在揭示封建礼教这个病毒已蔓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机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两句可算是反封建宣言,是“文眼”,重复是起强化、渲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讲授“多重复句”时,应以“复句构成的两种方式”为核心,从多视角展开分析,以求正确理解句意。  相似文献   

3.
庄文中同志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讲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第59讲,即语法部分“多重复句”一节,讲到“怎样分析多重复句”时,举了例句“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他首先确定了该句分句的数目,接着划了层次。现将划分结果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合并同类项”与多重复句○江苏高邮戴孝文“合并同类项”与多重复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将“合并同类项”这一数学知识点迁移到语文基础知识多重复句层次划分上,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重复句”知识,虽然初中学生只要求掌握到二重复句,但学生在实际运用操作...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中都忌讳使用重句.在一首诗中,也很注意少使用重字或不用重字。如果一首诗里重句复字多了,诗味也就不浓了.但是,有的一首诗中重字较多,由于重字组合得巧妙,读起来倒也自然流畅,有趣有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幅《百鹅图》,他让众臣在画上题诗.别的大臣都不敢下笔,唯独纪晓岚挥笔而就:“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28个字的一首诗,重复的“鹅”字就有10个.前两句用宇重复,毫无诗味,但是末尾一句成了“压轴”句,表露了作者喜爱凤凰的思想倾向.传说清代有位文…  相似文献   

6.
吕晓喜 《学语文》2005,(2):42-42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多重复句,《标准》只要求7-9年级阶段掌握二重复句的划分。要分析二重复句,首先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找出全句第一个层次所在的地方,弄清前后分句的关系。对此,不少同学可能觉得无从下手或瞎猜乱碰。其实,二重复句的划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用分号———标点符号教学实录一则四川跽县胡和平《藤野先生》(初中语文第六册)一文的教学正进行到“影片子”一段(20页最末自然段),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发生变化,决心弃医从文的关键部分。教师指出,该段最末一句是一个多重复句,要求学生分析这个多重复句。...  相似文献   

8.
谈“错综”     
张志民《王九诉苦》诗中有这样的话:“今日的仇啊昨日的恨,/我王老九告到县衙门。”这一句中的“仇”和“恨”是同义的,只是字形不同。如果我们说“今日的仇啊昨日的仇”或“今日的恨啊昨日的恨”,词语重复,读来无味,与原句比较,表达效果差多了。原句运用的就是“错综”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修订本《祝福》一课“思考和练习”第五题,错把一个复句划归多重复句。该句是:“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恐怕这事也一律。”  相似文献   

10.
这几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划在这里浙江省兰溪市一中郑金法黄德焘老师的《这类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分》(见《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5期)一文,对三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很值得商榷。黄文在运用“内因外因论”分析时,忽略了一个最基...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多重复句“虽然A,但是B,所以C”的层次,有人把第一个层次划在“但是”前,有人则划在“所以”前,长期争论不休。第一个层次究竟划在哪里,有人这么说:“如果句子强调因果关系,那么第一  相似文献   

12.
王云华 《英语辅导》2000,(12):23-23
一、I do so.这种结构只单纯地重提前句中的事情,重复前句所述的事实,一般不带任何感情方面的色彩。意为“do the same,“do as told”即“这样做了”,“照要求的做了”。句中的do是一般行为动词,do so用于代替前句中的谓语动词和句中的其它部分。如:  相似文献   

13.
孙永久 《语文知识》2004,(10):22-23
一、重复累赘①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句中的“原因之一”和“因为”重复,应将“就”和“因为”删去。相同的毛病在文中  相似文献   

14.
讽刺挖苦使不得谭奔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半句寒。”多年来,我探索了有关对中学生的一些教育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其中一条是:讽刺挖苦的方法使不得。有一次上课,我正讲解我认为很重要的“多重复句”但学生不重视,不专心听课,更...  相似文献   

15.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每一句都有鲜明的色彩;第一句中的“黑云”——黑色,第二句中的“金鳞”——金色,第三句中的“秋色”,第四句中的“胭脂”和“夜紫”,第五句中的“红旗”,第八句中的“玉龙”——玉白色。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的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色调凝重,他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幅画面里,色彩斑斓,十分艳丽。  相似文献   

16.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匆匆忙忙地赶回了家。其实,父亲早在一个月前就写信给我,信重复了“不要节省,饭要吃饱,多穿点衣服”等五年来一贯的内容之后,末尾加了一句“过年了,早点回来”。可我学业实在太  相似文献   

17.
说话写文章要做到“意则期多,字唯求少”。忽视“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的要求,不注意字、词、句的简炼,就可能出现文字累赘、词语堆砌、前后重复等毛病。这种不必要的重复便是赘言(tautology)。一般说来,赘言是一种语病,应当避免;但有时正确地使用赘言,反而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使意义更明确,达到强调的效果。语言中的赘言现象有相同词语的重叠,前后反复出现;有近义词的连续使用;更有一  相似文献   

18.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重复运用了同一个动词的句子类型。重动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重动句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论。本文把重动句的研究划分为重动句的依附时期、“重动句”一名正式确立时期和多元化时期,旨在全方位的审视重动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研究方面存在的异议,并提出个人的主观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用重复讲解的办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向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意图,重复讲解时还往往加上一句:“我再讲一遍”;“我再强调一下”;“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之类的话。这佯做,主观意图是好的,无可非议;但从客观上看,往往收不到顶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这两句成语得到启发。“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的本义,是指主观上存心不听别人的话,对眼前所见到的事漫不经心。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根据辩证法“过犹不及”的道理,倒也是讲得通的。听多了并不一定记得牢,看多了也并不一定印象深。原因何在?因为简单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听懂了的学生认为你多余,未完全听懂或完全未听懂的学生也认为已经听过,甚至自以为听懂了,因而都不注意你讲的第二遍、第三遍。俗话说,“话说三遍无人听”嘛!  相似文献   

20.
李德全 《吉林教育》2008,(3):121-12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被重复了千万遍的话,于我却有深深体会……那是我小学五年级时到外地求学的一段历程。当时人在异乡,孤单落寞,加上语言差异,偏于内向的我几乎将自己封闭起来。然而,一位年长的教师却意外地走进了我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