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认为音乐蕴涵着“仁”、“和”的要素,将乐音之和推及到整个社会宇宙,能使整个社会宇宙得到和谐化的发展,使人类仁道相处。音乐通过艺术的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移风易俗、善民心,最终促成人格的完美实现。从“仁”与“乐”的关系、“和”与“乐”的关系,分析了孔子的“成于乐”的艺术观及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6.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很多关于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们现在还具有启发意义。孔子的思想精髓是“仁”。“仁”也是建构他交际思想理论的基石,在“仁”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人际交往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证之以前人注疏和文字构形规律,揭示了“仁”字与“仁”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孔子“仁”的思想来源于前人,其“述而不作”符合实际情况,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8.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纲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和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形成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有重要的帮助。本文认为,孔子的“仁”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思想的沉淀有着重大关系,孔子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吸取营养,最终形成“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释“仁”     
与习见不同,本文认为: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有着特定内含的行为准则。“仁”的实质是亲亲与爱人,要求对象是大夫与士。亲亲是处理宗族关系的准则,爱人是对待平民大众的准则。“仁”的这一内合不全是孔子赋予的,孔子的特识在于:把对大夫要求的“仁”进一步转移到士,并根据士之家庭关系相对简单的实际于亲亲一义中特别提出一个孝字,同时突出了爱人一义。所以有此变化,是因为主要入仕为官,为官就得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因此,孔子所说的“仁”更像是官吏行为准则,然这并不表示对亲亲孔子就不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思想史上,分歧最大,争议最多的,恐怕要算是关于孔子的“仁”了。由于孔子似乎未曾给“仁”下过确切的的定义,因此,从他的学生开始,对“仁”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有若以为,仁的根本是孝悌,故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而曾子却认为仁道的根本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孝悌指的爱父爱兄,说的是己和亲的关系,忠恕指的是为人谋事要尽心,对人缺点要宽容,说的是己和他人的关系。可见,对于仁道,曾子和有若的理解并不一样。到了孟子,则又有新解,孟子说:“仁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学”思想与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道德实际和成长实际,继承和弘扬孔子“仁”的思想,用仁的境界来规范人生,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生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耶稣与孔子是生活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人,耶稣认为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就是要带领民众进入天国,进入“天国”的条件之一是“爱”;孔子则建立了“仁”与“礼”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并没有给“仁”以确定的定义,但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盛世”的条件是“仁”,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爱”。耶稣与孔子所生活的历史背景都是民众生活极其苦难深重的时代,针对现实问题他们都期望找到问题的症结并给予解决,他们的思想超越时空并有一定程度的交汇,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道德思想中诚信主要以“信”这一概念出现。孔子本人就其重要性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首先,“仁”是孔子整个道德思想的精髓所在,是对各种善的品德的最高概括,而“信”则是实现“仁”的必然要求;其次,“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再次,“信”是交往之道,即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最后,“信”是立国之基,强调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阐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损”“益”二卦的理念,将其应用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阐释实践中,提出“损益”的阐释思想;分析孔子“损益”观的阐释实践,一方面,“减损”西周将礼主要用作社会规约的制度要求,提出要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益补”“礼”的意义内涵为“仁”,并从孝悌、治心与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对“仁”的概念进行系统阐发;认为孔子“损益”的阐释思想及阐释实践,不仅丰富了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意义内涵,而且为后世儒学经典阐释提供了核心论域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