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在对《心经》中一些佛经常见词的词意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因对中文经文的理解差异、对翻译用词原则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用词差异,并在对经文原义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本之间的得失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秋婷 《海外英语》2016,(15):141-142
翻译之美始于语言之美,每一个翻译的过程都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由于翻译与美学都具有艺术性,美学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之下,译者可以从音韵、用词及传达意境三个方面向译文读者传译中国古诗词的美感。此文以陆游《钗头凤》两译本为例,探析翻译中的美学奥妙。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不够生动,一些学生的描写不够生动,语言比较干瘪生硬,文章很难打动阅读者,距离优秀作文的标准.感情真挚.有一定距离;二是在主题揭示上比较生硬,有些同学文章的中间记叙部分和开头、结尾的议论或抒情部分衔接得不够自然,很突兀,给人以"刻意升华主题,故意拔高形象"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论语》为先秦语言的标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1628个用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上古汉语“词有定类”的规律,并重点探讨了词的兼类和活用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扬  姚志忠 《海外英语》2014,(13):159-160,162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理论框架,该文将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江雪》的两个英译本,并以期得到最佳译本。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翻译作品,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应以异化为好.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  相似文献   

7.
苏利莹 《英语广场》2022,(36):11-14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经典代表作,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和人性光辉,其中有大量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状态,暗示故事脉络走向,在小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以翻译家戴乃迭和杨宪益的合译本与金介甫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实例探究各译本景物描写的翻译策略、效果及成因,希望以此为相关景物描写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戴丹 《海外英语》2012,(4):137-138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中文译本从而评价两位译者的用词对原文美感传递的影响,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要想成功地传递原作的美感,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审美能力,还需要充分理解原作,尊重原作,不做过度修饰。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审美、表达能力,以求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美感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张乔艳 《海外英语》2011,(8):221+235
朱纯生和杨宪益及戴乃迭夫妇的两个《荷塘月色》英译本各有特色。该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两译本。研究显示:杨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朱译文在语言维及交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  相似文献   

10.
一国人名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红楼梦》人物阵容浩瀚,人名的英译给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个译本在对人名因素的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杨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霍译本主要采取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比比皆是,它把战争当作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并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人物对话等使战争内容故事化,增强了生动性。《左传》成功地叙写战争对后代学和历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试从以上方面谈谈《左传》的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尝试从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散文《匆匆》张培基英译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评析;利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对译文语言形式的选择、衔接与连贯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通过对此译文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对翻译作品进行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同时检验了功能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4.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中学教师经常以现代文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掌握其技巧。其实,文言文刻画人物形象时,这种方法也经常使用,如《史记》中的列传。本文试以《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为例,分析正侧面结合刻画人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马婕 《海外英语》2014,(16):116-1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主张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该文选取林语堂和Davis的译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该文尝试建构"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国散文翻译的评析模式,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苏凌云 《海外英语》2011,(9):231-232,249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高度系统化的文学批评论著,其英译本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英译本是其中受到学者普遍认可又各具特色的译本。而译者巨大的身份差异——前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后者是中国知名学者,对《文心雕龙》这部古籍文论的英译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译者在翻译过程所具有的不同身份——读者,作者,文化传播者,对两部英译本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两个译本在文本阐释,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各有千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明确自己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8.
张海欣 《考试周刊》2010,(44):99-100
如今,美国英语的影响可说是既广泛又有力。美国文化正在通过种种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国,这些形式大都离不开美国英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民间交往或官方交流,美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用词方面探讨美国英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入手,从语气角度对比分析比较了鲁迅小说《一件小事》及其2个英译文本。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翻译实践带来启示,且进一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正>课后提问为"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1]要回答此问题,我们需弄清四个问题:一是"角度"的界定;二是"写"的界定;三是"描写角度"的界定;四是关于"西湖雪景"句子的界定。一、角度的界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角度"是指"观点或考虑某事的出发点"。基于此,我们还需弄清"什么是‘写’的角度",即"写"的出发点。二、"写"的界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写"意为"书写;写作;描摹。"结合提问,此处的"写"应当是写作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