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弱势一直是困扰整个社会思想进步与发展的绊脚石。《隐藏人物》以凯瑟琳·约翰逊等三位非裔黑人女性为核心,讲述了非裔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本文从女权主义视角探索这部隐藏在幕后却星光熠熠的《隐藏人物》。  相似文献   

2.
电影《隐藏人物》在计算能力高超的凯瑟琳·约翰逊、担当多年公司主管的多罗西·沃恩和梦想成为工程师的玛丽·杰克逊三名黑人姐妹的并行线中展开,她们用真实的人生经历反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不公,依靠智慧、努力和才华,终于突破世俗的制度束缚,在美国航天史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本文从叙事技巧视角,分析这部荣获201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提名的影片。  相似文献   

3.
夏亚救援站     
1《暗黑破坏神2》隐藏人物 我在网上下载了几个《暗黑破坏神2》的隐藏人物存档,可打不开,显示“一般档案错误”。该怎么办?(E-mail boian)  相似文献   

4.
电影《紫色》改编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电影中呈现了四个主要黑人女性:西丽、奈蒂、索菲亚、秀格的反抗意识之觉醒与改变的过程。从两性关系角度审视电影《紫色》,这四位女性的反抗方法各不一样。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反抗,女性才会最终实现平等"对话"并赢得尊重,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5.
电影《为奴十二年》以主人公所罗门作为奴隶的十二年经历为主线,以所罗门为黑人种族的缩影,贯穿了自由、隐忍和救赎的话题,超越了黑人题材和奴隶制度本身,体现了黑人这个种族对生命礼赞的大爱。《为奴十二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神曲,奏响了献给所罗门的赞歌,奏响了献给黑人种族的赞歌。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的身份和形象经常在他们的电影中得到定位或者争议.美国黑人的身份从"黑鬼"到"非裔美国人"可以通过黑人形象在上世纪美国电影以及美国黑人历史上的各个事件中反映出.本文简要论述了20世纪早期美国电影中五种刻板黑人形象的定型,以及五种形象对后来黑人在电影中形象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种族关系的探讨是美国黑人平权电影永恒的主题;黑人的创伤性身体书写则是剖析种族关系的主旋律。美国黑人平权电影是创伤叙事和身体书写的完美结合,黑人身体不仅是他们创伤记忆的"储存器",也是他们反抗压迫、治愈创伤的有力"武器"。文章基于创伤理论和身体理论,以全新的视角探讨创伤叙事下黑人平权电影中的身体书写,不仅揭示了身体意识的觉醒是黑人建立主体性、治愈创伤、走出身份困境的前提,而且对其他少数族裔和少数群体也具有相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洲黑人随着奴隶贸易的暴力"书写",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备受奴隶制的奴役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在梦魇的历史和历史的梦魇纠缠的岁月长河里,黑人自发组织社团帮助黑人自己走出苦难,树立黑人民族的自信心,成为黑人民众心中的精神家园。在黑人社团的精神援助下,黑人们终于在白人主流文化中构建了自己的位置,黑人的传统文化和白人文化因此达成妥协性的"共生",并共同构建着美国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本文拟从托尼.莫里森作品《宠儿》、《最蓝的眼睛》和《苏拉》来分析黑人社团形成的不同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黑人社团产生的凝聚和指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星 《海外英语》2012,(7):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0.
《根》是完全以黑人的生活为主要情节并且以黑人为主人公的优秀历史小说。他以独特的叙述方式"从头道来",从"根"挖起,以一代代黑人的命运,以他们的苦难和追求,雄辩地展示了主题,赋予了《根》史诗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7,(4):40-44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乌琵·戈德堡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演员,因主演电影《人鬼情未了》和《修女也疯狂》,而风靡全球。一晚,乌琵准备与一个朋友去看电影,她穿着磨白的工装裤和扎染的衬衫,还梳着大大的非洲发型,而她的朋友则着装正常。  相似文献   

13.
肖聪 《海外英语》2020,(6):236-237
文章将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和司机意大利族裔白人托尼·利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两者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言语行为等方面来突显人们固有观念中的"黑"与"白"在现实中的反转,同时两者在巡演途中形成的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种族歧视的严重性.男主人公的不断抗争也使得这种"黑"与"白"的冲突感逐渐蜕变最后融为一体,消除种族隔阂也正好体现了电影的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黑人女性代表作家,艾丽丝·沃克受到了黑人音乐,尤其是黑人音乐代表形式——蓝调对其创作的影响。她的短篇小说集《爱与烦恼:黑人妇女故事》在叙事上糅合了蓝调"对唱"、"重复"、"开放的结尾"的创作特征。蓝调创作特征的运用使沃克的小说叙事有节奏感,强烈地渲染气氛,意犹未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6.
于春荣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3-2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赞誉赫斯顿为"南方天才"和她的"文学之母"。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沃克的著名小说《紫色》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杰作。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阐述,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回归分析了黑人女性的独立过程。  相似文献   

17.
艾丽斯.沃克一生都在致力于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前途问题,她是黑人妇女的"辩护士"。而文章依据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之多寡,对《紫颜色》中的"传统型"女性即沃克所说的"身心受到凌辱的女性"进行简单解读。  相似文献   

18.
赖特的《土生子》和莫里森的《宠儿》,都是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的杀人事件,揭示了在白人占统治下的环境,黑人为了求生存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日常用品》中所涉"日常用品"的全面考察及主要人物迪伊(Dee)对其价值取向的聚焦分析,可以看出作品关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旨。"日常生活审美化"模糊了消费时代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鸿沟,实质是主流社会为实现对黑人族群更为严酷的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对消费时代种族问题新趋向的观察、思考和焦虑,沃克在《日常用品》中做了最隐含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兰斯顿·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地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与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桂冠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