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双阁  魏媛媛 《现代传播》2022,(11):129-136
元宇宙强调全感官的延伸弥补了网络时代单一注重视觉文化的缺点。社交被看作是元宇宙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人能够在虚拟时空实现“真实交流”时,人际传播将回到全感官的部落化时代。把元宇宙视为人际传播重返部落化的新形式,在提出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问题之后,以元宇宙为基点,具身传播和媒介技术沦为工具,认为元宇宙将塑造人际传播新景观。这种部落化不是复刻史前人类的互动圈子文化,而是以崭新的拟真化形式回归,它是现代技术发展的终极产物。元宇宙的拟真不仅将实现未来新型全真虚拟在场,也将传播学的视角拉回了身体本位,重新思考身体在传播中的关系,为传播身体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力阐释了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的发生过程,与线下社交相比,互联网媒介下的在线社交通过提升社交质量、提供更宽广的社交平台和更多元的社交对象、建构时空维度上的多重社交场景的方式实现对个体的社交补偿,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情绪,甚至产生超越人际传播的社交效果。但与此同时,高强度自我补偿动机支配下个体过度的、非理性的、不健康的在线社交补偿行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风险,社交“分身”的泛滥降低身体在场的价值,过多占用线下社交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加重技术对人的控制与异化,最终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在线社交依赖和群体性孤独。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促进合理化利用在线社交补偿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妍 《今传媒》2022,30(5):35-38
互联网的勃兴改变了传播话语权,三农自媒体在技术赋权与国家战略目标的推动下得以蓬勃发展。本文梳理了三农短视频的发展,从身体叙事的角度分析了以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优质三农短视频的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发现了以三农身份认同作为情感连接,短视频为身体在场提供载体的社交化传播,以期为三农自媒体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身体总是处于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关系中,难以超脱支配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消费主义笼罩下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对身体的深度开发与生产,使得身体成为一种商品符号并构成了生产和消费的新场域。当前网络媒介中所呈现出的身体作为一种超真实拟像,去面孔化和碎片化构成了其主要特征。而在身体符号的具体消费中,个体一方面以虚拟在场的身体凝视实现对他者的身体消费,构建自身的主体认同并获得替代性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同时也将身体符号的自我消费作为一种社交货币获取社会资本。与此同时,在资本主导的与媒介、大众共谋的审美与生产逻辑下,身体不仅在商业传播中作为生产要素成为注意力聚集与变现的重要载体,本身也构成被生产和开发的对象,成为资本新的生产分工。  相似文献   

5.
彭涛  杨勉  李荣华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75-96+127-128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身体与传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张力,身体问题成为传播学者关注的重点,然而,新媒介环境中新的身体在场与缺席到底如何发生,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以身体实践几乎不在场下云养猫为何能流行为核心论题,考察云养猫者的参与动机、考量因素、云养方式以及所获满足,希望理清身体从在场到缺席的转变过程与其中关键。研究结果显示:云养者的参与动机共有6项,依据各动机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文建立起云养猫参与动机的理论模型,并对动机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云养猫流行的原因在于新媒介对“猫”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并以此重构猫与人之间的身体实践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们对新媒介运用所能带来的改变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鲁佑文  李德 《现代传播》2023,(12):152-160
基于社交媒体语料素材,归纳总结网络谐音的分类与特征,认为谐音于社交媒体中的涌现和变异是汉语内部、民族心理、文化传播、技术更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交网络语境下传统汉字符号的语言变异,具有多元化、戏谑化、隐喻性和浅表化等特征。社交媒体谐音的形成机制可从其自身形成的内在机制即语言机制和外在机制即传播机制两个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前者遵从语言内部结构因素、以拼音输入为主的工具条件、求异心理与趋同心理及经济原则与礼貌原则;后者表明社交谐音的传播可分解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社交谐音遵循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丰富汉语言文化,化解社会焦虑,促进社会交流与合作;也带来语言失范、交流困境甚至社会撕裂等问题,应合理地扩大其正偏离并规避其负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7.
占琦 《东南传播》2023,(6):107-110
社交媒介视觉文化转向使脸成为权力运作密码,颜值成为资本施展空间,资本和权力以脸为维度建构起合理性,通过颜值审美的符号话语逻辑生产编织资本与权力的神话体系。社交媒介选择性呈现颜值,遮蔽颜值原生态,建构颜值范式,使脸从单纯的“身体—情感”符号异化为“身体—资本”符号。媒介、资本与技术的完美谎言下,个体沉迷于滤镜重塑的颜值高光,沉溺于符号自我与虚体自恋的社交狂欢,颜值消费消解了大众审美文化。边缘群体的颜值审美抗争也以收编而告终,引发群体容貌焦虑,现实身体式微。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保持着与人们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嵌入,朋友圈点赞成为网络化社会情境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点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技巧成为了线上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改变了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人际互动的实践中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环境、时空和文化的隔阂,诉诸于媒介符号,形式化了真实世界里不规则的社会交往形态,是社交行为异质化的体现,带来了媒介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异化。本文总结了朋友圈点赞导致社会交往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异化表征和具体表现及影响,认为看似自由浅易的社交符号却在朋友圈的交往实践中被赋予多维丰富的内涵,演绎出复杂深邃的互动关系,致使人际互动的完成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在新的沟通共识下发生异化与突变。  相似文献   

9.
王鑫 《新闻记者》2022,(9):45-54
传播研究物质转向以及对流动性问题的关注,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探讨的路向。本文试图超越媒体中心主义视角,通过理论辨析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从人的跨国流动、个体跨文化交流中的具身问题以及符号与互动仪式几个方面,揭示个体、流动、身体以及符号等问题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对外传播研究的议程和路径,尤其关注个体流动和具身经验构建的文化传播场景对传播符号与物质之间“离散”关系的重新聚合,及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足球决赛的电视转播为例,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分析了足球比赛电视传播的影像文本。作者认为足球比赛电视转播中球员身体文本的建构和身体叙述是影响比赛观赏性的重要因素,体现出了明显的身体叙述特征。以脚为主要运动手段的足球比赛中身体语言占有主导地位,身体文本是区别参赛人员的身份、角色的符号。身体语言展示运动竞技水平,是裁判员、运动员和观众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主要媒介。足球比赛电视影像文本的身体叙述体现为传者隐身在场和现身在场。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的推进激活了阅读主体的身体感知,改变了阅读界面的呈现方式,重现并凸显了阅读中被遮蔽的身体交流和身体实践。文章以媒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为理论视角,身体与阅读界面的交互作用为内容框架,对人类阅读活动中阅读界面的变化进行历时性考察,从肉身界面—书写界面—机械复制界面—数码网络界面的界面变迁中,审视阅读界面从冰冷隔离到开放沉浸、阅读主体从缺席退隐到在场回归、阅读社交从单一闭塞到社群互动、阅读体验从视觉优先到人机互融的现实转向。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探讨了对信息的认知处理,在媒介接触与一般社会行为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发展了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将它们置于社交媒介大众自传播实践背景下,实证检测了对社交媒介新闻信息的认知处理,在社交媒介新闻接触背景、动机与使用社交媒介参与大众自传播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将社交媒介用户自传播行为纳入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的研究之中。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在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之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对变量的实证检测是结合新冠疫苗这一具体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发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交媒介新冠疫苗新闻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3.
庄倩 《传媒》2023,(24):48-51
社交媒体作为日本政府数字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成为解决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从生存环境、发展理念、传播实践三方面来看,日本政府通过改善网络环境提高了企业及民众的社交媒体参与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上网低龄化,以包容、实用和安全作为社交媒体的发展理念;为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广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政治宣传、防灾救灾、舆情监测工作。日本政府面对技术冲击时的自我革新以及其社交媒体的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网络视频主播与受众同时以媒介化的身体进行着视觉交往与社交互动。网络视频主播以“面具”遮蔽身体,原本以“身体/面孔”作为中介的视觉关系被面具或者数字形象/皮肤遮蔽所阻断。身体的遮蔽一方面改变着网络社交情境的拟真性,作为社交主体的主播在重建着“自我”;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主播与受众之间双向的视觉关系,建立新的单向观看与凝视。本文以网络视频主播的身体遮蔽为研究对象,以面具遮蔽与数字遮蔽两种角度切入,辨析其内在的传播逻辑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逐渐郁积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基于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内容丰富化、叙事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的网络传播叙事模式,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身份焦虑呈现出狂欢式的符号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仪式化的群体分享等传播特色。精英崇拜的社会心理、新时代的技术赋权、消费主义下的特殊文本、社交网络中的模因传播模式成为网络传播叙事语境下身份焦虑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我们应多维思考去应对身份焦虑问题:一是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厘清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成因;二是建构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评估体系;三是发现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身体在场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意义愈发明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当下新闻报道借助移动直播、短视频、AI、H5、VR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给用户带来了身体的连接、交互和共情等一系列具身化体验,并在新闻真实观层面引发了从离身在场的客观事实向具身在场的直接体验的转变。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要注意以用户身体为出发点,注重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户的身体体验,并以用户身体反应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复合体,集语音、视频、图片、文字于一身,它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信息传播形态,引起了信息传播系统的变革,给整个社会特别是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为捍卫人的"主体"地位,而意从异化的视角对微信展开批评研究,这一批评主要从人内传播的异化、人际传播的异化和人的被奴役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以提醒用户注意使用微信等媒介的适度性,不要沉浸于技术所带来的"美丽新世界"中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交往是构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印刷书写时代的文字社交逐渐过渡到视觉时代的图像社交.以图会友成为网络社交的共识.当对完美图像的追求演变为对自身身体的焦虑,一款强制遮脸、以衣品结友的社交软件的出现对身体神话会产生怎样的意义?图像符号生产者调动符号编排自己的形象展演,通过游戏化的图像语言释放个性,能否摆脱传统社交的权利束缚而实现自我主体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孙雅然 《视听》2022,(4):48-51
作为现代社交娱乐的一种重要媒介,电子游戏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影响着身体的介入程度和呈现方式,对我们了解媒介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电子游戏这一媒介的演进过程中,身体呈现出多元的参与方式与在场状态.电子游戏创造了人类的虚拟身体,实现远程在场状态.这一虚拟身体不再只是现实身体的意象投射和符号化身,而且是从现实身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