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语不少文情并茂的文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除了指导学生掌握好诸如音的轻重、调的抑扬等朗读技巧外,还应指导学生深入体察触发作者动笔的意念和情感,全面掌握文章中流动于人、事、景、物之间的复杂感情,深刻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形式及其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一、体察外像--心理的细腻刻化,洞察人物的精神境界,使学生的感觉具体化。小语教材中,有的抒发作者炽热的情怀,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有的描摹娇统的山川,如:《桂林山水》;有的刻画人的形像,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有的控诉社会的不平,如:《卖火柴的小女…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4》第一项练习是订正错别字,其第3题是:“敌人的阴谋鬼计破产了”,练习课上学生们很快找出了别字“鬼”,并改正为“诡”。但是有的学生不满足于订正别字,对句子进行了分析。一个学生提出这句中“阴谋诡计”与“破产”搭配可能不当。为了鼓励学生思维积  相似文献   

3.
陈琐 《教育现代化》2005,(9):102-103
一 2005年6月7日,《温州晚报》第3版上有一篇《别让错别字当众出丑》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两段话——“眼下,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有一件应该列入‘创建’的事却似乎被人们遗忘了,那就是大街上店招、提示牌以及各式建筑上的错字、别字。”  相似文献   

4.
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位作者在2007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撰文称:"当年国学铺天盖地的时候,都不曾救得了中国;现在要让国学再像当年那样铺天盖地,恐怕是没有希望的了,还要指望它来救世,岂非天真得可笑!"所以作者呼吁"别在国学面前热昏了头"。对这样的看法笔者十分不同意。  相似文献   

6.
明清通俗类书与《金瓶梅》关系密切,仅以《别头巾文》为例,即可见其一斑。与《金瓶梅词话》中别头巾文相关的文字屡次出现在明清通俗类书中,《绣谷春容》《游览粹编》《山中一夕话》《解人颐》等书中均有刊载。将相关文字列表予以比较,并稍加解析,可以认为通俗类书中所收《别头巾文》,除《山中一夕话》外均无作者署名,此文系无名作者所为,而《山中一夕话》中所署"一衲道人"系出版商或增订者笑笑先生伪托。《山中一夕话》中的祭头巾诗,是笑笑先生"删其陈腐,增其清新"增订上去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现代作家、文学家。他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乘船从上海启程旅欧。《别了,我爱的中国》,写的就是作者这次旅欧离国时的景象和感情。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海燕》中的《离别》篇。《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抒情散  相似文献   

8.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高考都有字形考点,即识别错别字,但近年考的只是识别别字,别字单独写出不成其为别字。如扭,不是错字,也无法断定是一个别字,只有在非单音节的词语中才能显示其正误,如在扭捏中是正字,在扭(忸)呢中是别字。识别别字要有语境,要把它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如今职中语文很大程度上被专业弱化了,学生认为语文是边缘学科,有的毕业生说话词不达意,下笔错字别字连篇,怎能称得上是有素质的专业人才?其实语文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学生视而不见。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文本人文性和教育性,激励学生思考和有效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巴金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作家。他的作品就如一股股感情的激流 ,激动着、温暖着读者的心。小说是这样 ,散文也是这样。《鸟的天堂》就是这样一篇抒发至情至性 ,震撼人心的文章。《鸟的天堂》写于1933年6月 ,是巴金在去南方游历时写的 ,和这一时期的许多散文一起收入《旅途随笔》中。《旅途随笔》中有不少篇章是描绘南方社会人生的 ,如《一千三百元》、《一个女佣》、《鬼棚尾》等。这些作品 ,有的纯粹是记事写景 ,初看并无什么深意 ,但它们也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密切相关的。作者自己曾说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 ,在我的…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做到客观真实与香港回归的  相似文献   

13.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14.
《中学文科》2005,(7):13-14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今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见下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3期刊发过拙文《〈蒙求〉的作者究竟是那个李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疏漏一例》,文中指出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的地方说(《蒙求》作者是“唐李瀚”,有的地方又说是“晋李瀚”,互相矛盾。“这两个李瀚籍贯不同,年辈又相差甚远。最早提及《蒙求》作者的李匡义既是唐末人,那么《蒙求》的作者只能是‘唐李瀚’,而决不是‘晋李瀚’或‘晋翰林学士李瀚’。”这些笔者现在还是这样看的。但是由于当时看的资料有限,认定《蒙求》作者是唐末人,现在却应该修正了——他是盛唐人。  相似文献   

16.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7.
东海闺秀《咏蓝菊》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风别染一枝花,清代诗人龚炜认为,诗中别字太硬,应去侧刀。这两句诗就变成了为爱南山青翠色,东风另染一枝花,虽改动了半个字,却锦上添  相似文献   

18.
《击壤歌》是朱天心17岁时所写的作品,它的诞生,缘起于一个"坏的建议":有人建议作者写部类似《接受联考的学生》的书,遭到朱的排斥。后来她写出了纪念高中友情的《击壤歌》。作者用笔记下当时的风日,亲爱友人,当时的每一丝情牵,见证曾有那么一群人是这样匆忙活过的。  相似文献   

19.
<正>她怎么会答应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呢?读完《套中人》之后,你肯定会替华连卡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者提出如此的疑问。就是啊,华连卡怎么会看上别里科夫的?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呢?她"个子高挑,身材匀称,黑黑的眉毛,红红的脸蛋",在作者看来,这个乌克兰女孩简直像"果冻"一样招人喜欢。性格开朗的她整天"不停地哼着乌克兰的抒情歌曲,高声大笑,动不动就发出一连串响亮的笑声:  相似文献   

20.
对杜甫《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教科书或唐诗赏析的文章多从语法学的角度阐释它,认为由于诗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其独特性,故这两句诗应是省略了主语,“溅泪”“惊心”的主体应是作者而不应是花鸟(参见蔡仪主编《文学溉论》);也有的从社会学的“反映论”角度认为,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