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前,时代更替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备的非物质性、文化性及民俗性特点疏离日常生活,脱节现代社会,地理区域零星,传承人老龄化等隐形问题,使其在市场需求下难以维系,面临失传的窘境。非遗文化保护难度大,传统代际传递、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真正达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合理数字化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可为我国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播,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杨红 《文化遗产》2015,(2):9-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其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质就是"非物质",不以遗产相关的物质形态存在作为其核心内容。记录无形、动态的非遗资源,数字化手段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同时也需要灵活多元而又严谨适用的记录手段作为支撑,力求资源保存与保护的最大化。非遗数字化记录非遗既有利又有弊,只有讲求策略,存利去弊,才能真正做好非遗的数字化记录工作。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保护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也不断产生新的保护问题,数字化保护该何去何从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对数字化保护的理论诉求,是探索数字化保护路径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地方性知识为本质属性,以活态性为核心特征,注重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现象的意义表达。依据以上文化属性观察可以发现,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语义设计、分类与评价体系、组织规范、社会效益等均存在着的文化风险。作为非遗文化属性的综合载体,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合理衔接的纽带,是解决数字化风险的关键,应该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参与数字化保护的全过程。这将有利于数字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韩冉 《山东档案》2023,(2):49-5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是指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或图像的手段保留下来,并按照特定的管理方式进行存档,也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性”转化为“物质性”加以保存利用。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非遗的滨州剪纸艺术得到挖掘、整理和研究,但诸多原因影响,民间剪纸档案的保护现状仍不乐观。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时代,借助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地掀起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热潮,我国也积极加入其中。数字化技术使非遗得到全面保护并实现快速传播,但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具体的标准,且在权利保护、责任承担、法律纠纷解决等方面存在立法空白,使非遗数字化成果面临更多风险。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固有的弊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能对非遗数字化成果形成全面的保护,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立法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体系创新。在当前的实践背景下,加强非遗数字化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非遗有效传承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都是非遗保护的国际契约,目的是确保每个缔约国都能基于自由、平等、互惠、守信的理念来保护非遗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相,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二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APP已成为政府部门、出版社、文化机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途径.非遗APP想要拥有更大的用户规模、更强的用户黏性,应解决非遗APP的痛点.文章从UCD视角切入,解决非遗APP设计与使用中用户关注的问题,增强非遗APP的市场生存能力,以数字化的传承方式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各领域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也随之迅速开展.通过对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成果从发文数量、类型、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可发现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具有具体深化、涉及学科广泛等鲜明特点,但也存在研究角度趋同,缺乏宏观研究和国外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新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平等和代际公平的新实践,把二者相结合是新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观照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通过维护自身可持续发展来助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化实践。非遗系统性保护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系统为根据,以对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的优化为路径,以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是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关宏 《文化遗产》2016,(4):149-156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鉴于非遗活态性、流变性和时代性等特性,要做好传承人的工作,就要不断深化、创新保护方式。对非遗传承人,既要依法保护、规范管理,又要坚持人文关怀,资金扶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使之技艺造诣、理论水平、传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确保非遗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赵跃  周耀林 《图书馆》2017,(8):59-68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文章从非遗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开发三个层面对国际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将发挥重要作用;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题相对分散,非遗数字信息组织、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与知识体系亟待构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昂  史江 《兰台世界》2008,(5):9-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保护和延续其生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档案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阶段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昂  史江 《兰台世界》2008,(10):9-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保护和延续其生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档案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阶段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政府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从而为本国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数字化存储与采集技术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收集与分类体系以及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这两个问题都不容忽视.杨红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一书,2014年3月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核心数据元素收集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数字编码体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四种分层次方式,大致解决了数据管理需求与分类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项较大的突破.数字化存储与采集和数字化复原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切都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之上,数字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相对较为繁琐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单的数据,并且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相关的管理模式,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