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嘉志 《记者摇篮》2004,(8):40-40,38
内参是专门供领导机关参阅的非公开出版物。新闻机构编印、分发内参,必须经过新闻单位的上级主管党、政领导机关.甚至更高的党、政领导机关批准或备案.其分发和参阅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一般印量都很少,如新华社编印的《最高级别的内参》只印刷一二十份,《法制日报》社编印的《情况汇报》印量不到100份。内参的编印采取保密的方式.一般在内参上都印有“秘密”或“机密”字样,甚至印有“绝密”字样。内参的分发、报送也采取保密的方式,一般都通过机要通讯系统送达。  相似文献   

2.
曲扬 《大观周刊》2011,(33):66-66
“人肉搜索”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遭受着强烈的反对。随着越来越多“人肉搜索”案件的产生,关于这种搜索方式的讨论也日趋激烈,它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的性质分析,总结目前对于“人肉搜索”问题的争议,探讨“人肉搜索”造成侵权问题的法律救济途径,并提出对现有规制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早期的"内参片"现在人们提到"文革"期间的文化现象,常常会出现"内参片"这个词汇。"内参片"是"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内参片"和"文革"中的"内参片"含义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文革"十年期间,百花凋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也自然全面停顿了,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除奉命出版过一些"大字本"外,也曾出版了带有强烈时代印迹的<金光大道>等图书.  相似文献   

5.
王彪 《新闻记者》2005,(6):73-74
采写、编发内参,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机关报的一项特殊任务。内参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第一是“内”,即对内部发行,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内容为不宜公开发表的重要新闻、讯息以及情况的汇报;第二是“参”,目的很明确,即向领导们提供与此相关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参加了两次重报集团的内参工作会议,这也是我到重报工作近20年来参加的连续两次内参工作会议。可见,市委、市委宣传部和重报集团党委对内参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这是我们对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我们提出“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的办报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8.
“内参”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决策参谋而专门提供给较高层次的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的,其内容是不宜公开发表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闻报道,具有保密性和重要性。由于内参自身的特点,使一些新闻工作者对它缺乏了解和认识,严重影响着内参报道的质量。就如何搞好内参报道,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明确内参报道的任务和作用 一些同志认为内参报道就是捅问题、告状,给领导找麻烦。所以,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就明  相似文献   

9.
办好新闻内参是新闻媒 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 方式,它具有公开批评报道 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 此,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各 部、委、办、局)的各级新闻单 位都注重办好自己的新闻内 参。《中国水运报》也不例外, 自1984年(原名《中国河运 报》创办起,就非常注重发挥 新闻内参的作用,并为水运 行业解决了大量的重点、热 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被水运 界广大干部职工誉为“不公 开的新闻载体”。如今,《中国 水运报》内参已日趋成熟,发 展成为与报纸并重的载体, 其内参数量与质量排在同类 报纸的前列。16年来,《中国 水…  相似文献   

10.
大川 《新闻知识》2001,(7):42-42
如果说,把通过公开报道,让老百姓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叫做“上情下达”的话,那么,通过公开报道或内参形式,将民情、民心、民意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使党和政府也能随时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就可以称为“下情上达”了。认真做好这两件事情,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过去,一些报刊社往往看重前者,而轻视或忽视了后者。特别是有些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往往重上轻下,群众观念淡薄,报道在贴近群众反映下情上有明显差距。报道太空泛,群众有意见。从一定意义上说,做好“下情上达”的工作更为重要,更能体现新闻工作的“二为”方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新闻侵权问题也呈现出“三多”趋势,令涉案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退维谷,不胜其扰:即新闻侵权现象“多”、官司“多”和败诉“多”。  相似文献   

12.
李凯 《新闻世界》2011,(6):173-174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有力武器,堪称投向社会丑恶现象的"投枪"、"匕首"。然而,近年来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新闻侵权诉讼也随之增多,有的记者因此而被告上法庭。不少隐性采访更饱受"钓鱼采访"的质疑,引发争议。应着力提高记者法律意识和采访技巧,有效规避侵权"雷区"。  相似文献   

13.
刘玲 《新闻爱好者》2006,(4S):24-24
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被报道对象以新闻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屡见不鲜。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成为新闻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造成新闻侵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引起新闻侵权的直接诱因看,与新闻的“真”和“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谈新闻侵权     
温仲慧 《新闻传播》2005,(5):32-32,34
本文所要研究的“新闻侵权”是指有关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人权的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5.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16.
毅博 《新闻世界》2006,(11):31-32,33
2006年7月13日,当河南省某市学校教师张双喜接到二审法院的判决书后,禁不住留下了悔恨的泪水。此前,他在得知妻子与其姐夫有暧昧关系后,便愤怒与妻子有“问题”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怨恨。不想愚昧报复的结果是,两场官司均以自己败诉而告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从谷歌“街景”侵权看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服务为公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全新体验,但也带来了侵犯个人隐私等一系列道德领域问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谷歌"街景"在全球大受欢迎的同时也在多国处境尴尬。在信息时代,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更先进的生产力,在更好服务大众的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权,构建网络伦理道德体系,成为当今社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它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侵权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19.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①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dE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  相似文献   

20.
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严格履行"通知删除"规则对打击网络盗版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通知删除"规则实施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有义务证明侵权作品由用户上传并建立便捷的"通知删除"程序;需要进一步明确"有效"通知的具体判断标准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作品或断开侵权作品链接的具体时限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