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莫里森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再现了黑人女性遭受种族、文化、父权等的压迫和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探讨了奴隶制、文化及父权社会对黑人女性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相似文献   

3.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杰出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审美价值观对黑人女性的精神戕害,探索了黑人女性身份的困境及出路。本文在性别、种族和文化等多重视域的关照下重点对作品中的佩科拉等几位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进行剖析,从反面说明了黑人女性的健康发展之路,同时也为日趋复杂的黑人女性身份困境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观的共享是黑人女性“姐妹情谊”的一个部分。在男权处于支配地位的世界中,姐妹情谊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双重保证。莫里森在其创作中继承了这一黑人女性书写的传统,同时她对姐妹情谊的传统概念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观的共享是黑人女性"姐妹情谊"的一个部分。在男权处于支配地位的世界中,姐妹情谊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双重保证。莫里森在其创作中继承了这一黑人女性书写的传统,同时她对姐妹情谊的传统概念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环境的生态失衡正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精神世界的狭隘价值取向、心灵的拜物化、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视角来看,莫里森小说从回归自然、心灵沟通、文化交融等方面对此一问题的探讨,对解救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不断的放弃和重新选择之中,珍妮实现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同时她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赫斯顿在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刻画了同当时的“抗议文学”全然有别的另外一群黑人女性形象,她们抛弃了压迫在黑人女性身上的旧枷锁,建立起全新的形象和人格.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因境:一方面作为个体,黑人女性渴望超越种族局限获得真正的个体自由;可另一方面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探求自由的旅途上却面临更多的阻力。《秀拉》通过对同名主人公秀拉命运的关注,为黑人女性摆脱因境提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在黑人族群中找到发展自我的空间,从而储备力量,为争取更大的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在其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坚贞不渝地进行着非裔女性主义书写。她的九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黑人女性在性别、种族、文化层层罗网之下的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文章运用黑人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理论,以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叙事主题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分析莫里森九部小说在主题上的叙事关联,在明晰其创作思想的连贯性的同时,分析她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视角对文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12.
英国电影中的黑人身份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因为宗主国或本国放逐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双重无家可归的被放逐者.第二,因为殖民主义及其后遗症而散居各地的黑人流散群体.第三,因为殖民与后殖民行为促使黑、白群体相互“混杂”而使双方都失去民族纯洁性的黑人混杂体.第四,因为跨种族婚姻促使后代在基因方面“混血”,而在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混杂的黑人混血儿,即所谓的“基因和文化混杂体”.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认同和边缘学自我批评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得益彰,同为研究美国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因素。步入20世纪中后期,由于黑人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一大批优秀黑人女性作家产生,为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文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拓展了美国文学的研究思路。对于黑人女性文学而言,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是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键。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可以重新构建人们的思维方式,颠覆人们心中传统的看待女性的特定模式,同时也为其他种族了解黑人女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托妮·莫里森早期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和《秀拉》表现出创作视角和技巧上的连贯性:同样着眼于黑人女性的体验,并把对这一体验的描写从孩童时代推进至成年。从怯懦自卑的佩科拉到坚毅果敢的秀拉,从无助的替罪羊到带刺的野玫瑰,本文将深入剖析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从痛苦祈求到挣扎觉醒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华美女性文学的源头水仙花的命运开始追溯,并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的多部文学作品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笔为剑,透过文字,一方面表达对性别、种族身份的政治诉求,一方面应对来自族裔内部的批评,透过作品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梳理中国文化与白入主流文化的关系、华裔女性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华裔内部民族中心主义者的批评等一系列与身份政治相关的问题,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文化政治身份重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16.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在其文学生涯之初,莫里森就宣称"我为黑人女性写作"。她对黑人女性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对小说主人公的选择上,而且还体现在对社群的展现上,女性在其社群中总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作用虽然平凡琐碎,但却保障了社群的生存和延续,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也为黑人女性实现自我提供了良好渠道。黑人女性在莫里森社群的经历表明,对于少数族裔来说,个人身份永远离不开社群,只有在社群中,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12年发表其第十部小说《家》.该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十四岁的黑人女孩茜离家、受创、归家的经历,揭露了在看似“黄金时代”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同时揭露了黑人自身的问题和阴暗面.本文聚焦小说女主人公茜,从女性书写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女性只有坚守黑人文化和传统,凸显黑人女性文化的价值,才能获得疗伤的机会以保存自身.  相似文献   

19.
安姬洛通过她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告诉世人:被束缚在"皮肤颜色情结"牢笼中的黑人妇女,唯有使自身苏醒,正视自己的肤色,才能实现个性解放,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0.
艾丽斯·沃克被称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有着强烈的黑人女性意识,从其作品中可窥见一斑。本文通过分析《梅丽迪安》中对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描述﹑独立﹑反叛的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黑人民俗的自觉运用,揭示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