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事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我的一面镜子。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背景下,郑在欢作为一名90后小说创作者,正在以一种新奇的视角和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语言对当下现实社会进行审视与艺术再现。在他的两部新作中,乡村和少年是两个绕不开的主题。郑在欢笔下的乡村,是发展变化了的新农村。农村与城市之间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立关系。他的小说中没有强烈的因果关系与道德评判,也没有宏大的叙事肌理,却暗含着新生一代对人生与命运的拆解和重组。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以其本色的民间立场在其文本创作中营构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晋东南乡土民俗世界。其独异文本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作者对乡村现代化转换的焦虑与期待,另一方面缘于作者那份厚重的乡土情怀。文章主要从乡土立场、乡土意识、乡土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论述赵树理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田园诗有不少描绘乡土的笔墨,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为进一步理解王维一生的心态,感受田园诗独特的文学魅力,本文对其田园诗乡土想象的主要内容、成因、基本特质及审美意蕴进行了探讨。总的来看,王维田园诗的乡土想象涉及乡土环境、乡土人物等诸方面图景,色彩鲜明,内涵丰富,体现了王维诗歌宁静空明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凌鹰的新乡土散文所呈现的世界分为“土性乡土”、“文化乡土”和“神性乡土”,可以称之为其新乡土散文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其实也是凌鹰新乡土散文的审美视界,或者说审美维度。凌鹰就是以这种审美视界,去审视他的乡土,最终完成他对自己乡土世界的构建。他沿着“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寻,从自然地理的“晓塘冲”出发,穿过人文地理的“晓塘冲”,最后又回到以“晓塘冲”为核心的精神家园——诗画潇湘,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5.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世界。其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示了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物细密的剖析能力以及“悲喜剧”相互交融等创作特色。作者通过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乡土散文中的写人散文 ,展现了乡土世界里各色人物。作家以主观的感情、客观的笔调、陌生化的手法 ,突出乡土人物形象 ,使乡土人物反映了作家对乡土的记忆、经验和思考。其中运用的陌生化、怪诞等手法 ,更是这类散文所独擅 ,这些作品有助理解现代散文的艺术技巧及现代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7.
王鲁彦是二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钓拓荒者之一,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读者。鲁彦建构起鲜明的乡土世界,成为当时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他的独特认知和道德评价。当鲁彦把笔触伸到浙东农村时,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乡土人物便跃然纸上。鲁彦刻画了一系列乡土人物,剖示了他们的人性和灵魂,继承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特色。鲁彦乡土世界的地方色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犹如一幅幅江南水乡画。  相似文献   

8.
同为乡土文学作家的汪曾祺和哈代,以他们的独特性创作构建了诗意的乡土世界。怀想乡土,客观上起到了对地域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作用。汪曾祺、哈代致力于民间风俗的铺张描写,是其乡土情怀的深切体现,也是其诗性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9.
通过乡土世界营盘镇曾经宏阔壮美的乡土景象在时代变革背景下诗意的崩溃,胡学文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勾勒了笼罩在乡民们头上的基层权力场、旧有秩序变迁,仍然保持可贵的人性美好.胡学文的小说创作造立足当下,关注乡土社会的底层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乡土情结影响下的中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乡土情结影响下的中西方文学也因而具有共通之处。在西方文学史威廉·福克纳成功地描绘了美国南方传统世界。深受福克纳影响的莫言则通过独特视角透视展现给世人一个独特的环境——高密东北乡。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浓的化不开的乡土情结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也深深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人生温情与乡土风情,并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守护庸常人生,归依宁静乡土.凡俗人生中天然淳朴的和谐关系是迟子建将庸常人生作为理想的人生状态的首要视点,乡土世界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则是她将"乡土"作为理想心灵家园的深切探询.迟子建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为母题所营造起的诗意的乡土世界,是人们共同渴望的"梦中田园",这种执著于温暖人性的小说,其创作的意义在于:作家以自己的"心灵返乡"完成了现代人"精神还乡"的旅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以"乡土世界"和"诗意言说"为横纵坐标,建立"乡土-诗意"坐标系,找寻"宁夏三棵树"之一石舒清小说的艺术区间。石舒清是否受到废名(冯文炳)、沈从文、孙犁、鲁迅等作家的影响,不是文章讨论的重心,文章试图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比较关系,论述石舒清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关系,并对"诗意乡土"进行证明,求解的答案为:静穆、澄清、单纯和温和,这既是石舒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又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乡土世界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讨论20世纪30年代乡土创作同当时文学批评观念的关系。现代作家既立足乡土,也把握了世界文学的脉博,在创作上表现出新的风貌;而围绕乡土创作的批评活动也运用了新近的心理分析观念,对创作起着互动的阐释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和批评上形成了一种既“现代”亦“乡土”的特征,现代作家的人格结构亦显现于此。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乡土文学中,沈从文以其清新独特的"湘西"作品著称于文坛。他的"湘西世界"是现代文学是上一颗永远的行星,散发着光芒。作为乡土作家,沈从文有着强烈的乡土根性。在其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土情节。我们透过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以看到沈从文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节。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化守成的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文化诀择与生存选择的叙事符号。我国的乡土文艺也在这种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成为当下文学艺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普遍把地方色彩、风俗人情、农村农民等题材或风格特征视为乡土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而以文艺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形式特征,来取代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征,这样研究和界定乡土文化,势必背离了乡土文艺的文化本质。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涵来界定乡土文艺的内容与特征,为当下的乡土文艺研究提供学理建构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创作再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人情以及乡土百姓的生存状态。从小说文本入手.探寻鲁迅小说世界里乡土社会中的权威——封建迷信、官和长老,着重分析此三类权威在小说里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化作家们对兴化这片土地有着深入的感触和天然的敏感,纷纷将自己的审美旨趣投入乡土世界,试图用文笔再建乡土中国.面对都市的喧闹,他们心中有一块最纯净的自然乡土.面对愚昧落后的故乡,他们又是掌握了文明和知识的现代人,两者的交融铸就了兴化的水乡经验小说,流露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成就了对乡土灵魂的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